您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解读/文字解读

《黔江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解读

日期:2021-11-10

2021年10月,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印发《黔江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黔江府发〔2021〕62号,以下简称《规划》。)为方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规划内容,现作如下解读。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三五”以来,黔江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把乡村振兴作为黔江发展的最大潜力、把城乡融合作为黔江发展的最高境界,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明显进步。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6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全面消除贫困人口。农业现代化取得新成效,农林牧渔总产值53.76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2.20亿元。新业态新动能快速成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68.07亿元。乡村生态本底不断夯实,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率达9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建成特色生态农业80余万亩,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6%,行政村垃圾治理有效率100%。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提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04元,城乡收入差距降到2.65:1,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3.89万亩,农村公路村民小组通畅率达96.5%,水、电、气接通率均达100%。农村综合改革纵深推进,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实现农村“三权”交易资金3.3亿元,推动219个村实现经营性收入合计1880万元。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的情况下,“三农”工作的“压舱石”“战略后院”作用更加凸显。因此,科学编制规划,加速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

二、编制过程

区委、区政府2019年部署启动《规划》编制工作,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建专班全力推进,历时两年,完成了本规划。编制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对重庆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衔接《重庆市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在《规划》中落地见效。坚持开门编规划,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

三、“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

《规划》紧扣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主题,把乡村建设摆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着力“基础设施补短板、特色产业锻长板、基本民生筑底板”,加快构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规划》立足黔江农业农村新发展阶段,提出将黔江打造成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武陵山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到“十四五”末,农业质量与竞争力显著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互动,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1.1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到100%;农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下降到2.5:1;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基本建成生活环境自然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乡村;乡村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快向现代化迈进。

四、“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整优化现有帮扶政策,稳定兜底救助类政策,落实好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着力提升全区整体发展水平,健全用工信息平台,深入开展“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实施五大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推动脱贫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分类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根据各镇村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和特点特色,合理确定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类、全面推进类、重点帮扶类镇村。

(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民生基本盘。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落实“米袋子”党政同责、“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稳定全区粮食基本生产面积72.5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低于22.9万吨,年出栏生猪100万头,建成蔬菜基地25万亩。强化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提升,落实68.90万亩耕地保护目标和48.1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15.92万亩,改造提升4.59万亩,实现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50kg以上。

(三)加快融入区域战略新蓝图,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强蚕桑、生猪等产业领域合作,全面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协同打造渝南绵蚕桑产业带以及国家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打造100亿级卷烟及配套产业集群,100亿级生态畜牧产业集群35亿级蚕桑生物产业集群,以及食用菌、中药材、特色经果3个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渝东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加快建设具有区域辐射带动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公共服务高地、农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

(四)推动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升级,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山地优势特色产业,提速壮大烟草、蚕桑、水果三大优势产业,适度发展中药材、生态养殖、茶叶、特色经济林、调味品等其他特色产业。“十四五”期间,将烟叶生产规模恢复至4万亩,标准桑园面积稳定在10万亩,高标准建设优质5万亩猕猴桃、10万亩脆红李、5万亩中药材、3万亩茶园、5万亩特色经济林、3万亩调味品原料种植基地和3万亩水产养殖基地,实现年出栏牛3万头、禽200万羽,蜜蜂保有达4万群。做深农产品加工业,打造200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扣“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新名片,做靓乡村休闲旅游业。做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0家,发展家庭农场800个、农民合作社1600个,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0个以上,成功组建生猪、烟草2个产业化联合体,成立成渝蚕桑丝绸及生物产业联盟,50%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收入超过10万元。做响现代山地农业品牌,成功创建“黔江蚕桑”地理标志农产品,新增“两品一标”100个。

(五)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建成重庆市蚕科院黔江分院、重庆市畜科院黔江分院,累计筛选20项农业主推技术。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1个、良种种子(苗)繁育基地10个。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建成“三园两场”示范基地15个、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基地5个、做好猕猴桃、脆红李、食用菌、蚕桑、生猪等生产发展的农业地方标准备案;完成黔江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改建。

(六)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成智慧蚕桑一体化综合管控大数据云平台,推广4-6个智能化养蚕工厂,建成5个智慧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验示范,重点扶持1-2个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运营公司开展网销农产品开发,培大做强3至5个适合网销的特色农产品品类,全区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5亿元。

(七)强力推进“三生”协调发展,提升乡村生态质量。持续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推进黔江区30万头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建设项目和种养循环一体化,推广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继续开展池塘升级改造。巩固新一轮退耕还林成果,改造完成退化防护林和低效林,保护修复天然林,发展红豆杉产业;持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石漠化综合整治、废弃矿山和重点流域生态修复与治理,确保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5%以上。

(八)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着力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建成宜居村庄50个,成片推进阿蓬江沿线62.6平方公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片整治示范片2个以上。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建设,强化农村教师队伍,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基层文化中心,提升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健全完善物流体系,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组织产销对接率达到70%以上,加快推进渝东南以黔江为核心的区县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九)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乡村人才引领作用。培养农村各类实用人才10000人、高素质农民2750人,每年计划培训创新创业人员不少于100名。选派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20名以上,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建成具有产业特色的特派员工作站(专家大院),建成市级及以上农业“星创天地”5个。

(十)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自治德治法治有机结合,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推动乡村治理的末梢延伸下沉,形成多层次、立体式的乡村治理体系。

(十一)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发展,充分发挥农村优势,加强“互联网+”“旅游+”“生态+”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深度融合,形成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激发农民自身增收潜能,高标准打造区级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立区域性创业培训中心,推广培训服务外包模式,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返乡创业人员网络教育。强化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十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三农”发展内生动能。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三社”融合发展。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制度,优化农村投资环境。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四个优先”,以项目为抓手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重大工程、重点任务、重要目标如期实现。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强化法治保障,加强规划管理,全面保障《规划》各项工作做深做实。

政策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