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政策解读
黔江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政策解读
一、出台背景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要求,科学谋划全区“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工作目标
按照“五年过渡、十年进步、十五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到2025年实现“一个确保、一个提升、一个同步”,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坚决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建立健全,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在“一个确保”和“一个提升”的基础上,脱贫地区全面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全面进入乡村振兴发展轨道,与全市其他地区同步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迈进,实现新一轮更宽领域、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实现无劳动能力、就业能力的脱贫人口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注重强化后续保障力度,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饮水安全保障方面的突出短板得到有力解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农村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5%、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100%、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20%以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十四五”期间总上升幅度达到5个百分点。
(二)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效应更加凸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差异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产业发展力度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更加强劲、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日益完善,产业带贫益贫、增收致富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农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乡村环境和乡风文明水平明显提升。乡村建设行动成效明显,外联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美丽宜居的乡村风貌不断彰显,勤劳淳朴的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带头引领的村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运营水平不断提高,交通、供水、能源、信息等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着力补齐、更加完备,实现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硬化路的比例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完成常住人口200户或 5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保持到100%。
(四)就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水平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村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更加健全,系统化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现代化技能培训实效不断增强,城乡低保、各类救助和供养等兜底措施更加精准及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化率达到 90%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脱贫人口转移就业率达到85%,集中安置点社区管理进一步优化。
(五)人民生活品质着力提升。脱贫户内生发展动能显著提升、增收致富渠道明显拓宽,农村常住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并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下降到2.35:1,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达到13%。
三、文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重庆市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黔江区“十四五”期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
四、执行范围和期限
执行范围:黔江区
执行期限:2021年—2025年
五、重要内容解读
(一)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一是巩固拓展“两不愁”成果。兜住兜牢基本生活底线、保住保牢基本收入底线。二是巩固拓展义务教育保障成果。健全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机制、健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三是巩固拓展基本医疗保障成果。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持续完善脱贫人口待遇保障政策、整体提升农村医疗保障和健康管理水平。四是巩固拓展住房安全保障成果。健全完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农房建设品质。五是巩固拓展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全面推进落实农村供水保障地方主体责任。实施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开展农村供水动态监测和响应机制、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
(二)健全重点对象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实施常态化监测、动态化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同时,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
(三)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一是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健全特色化、差异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条化、品牌化效应;促进产业抱团化、规模化发展。二是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把就业岗位和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对带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龙头企业继续给予认定与扶持和相关倾斜支持。三是深化多元消费帮扶机制。扩大消费帮扶规模、拓宽消费帮扶流通渠道、做响消费帮扶市场品牌。
(四)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一是完善就业监测和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动态监测,优化提升就业服务。二是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高素质农民培养、拓宽内外就业渠道支持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外出转移就业规模、深入推广以工代赈方式。
(五)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一是推动后续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后续产业发展的规划引领,建立健全完善的帮扶产业体系、确保分散安置搬迁群众融入后续产业发展。二是做好搬迁群众后续就业帮扶。完善搬迁群众专项就业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促进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健全搬迁群众技能培训和管理服务。三是完善安置点主要设施配套。完善安置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生态友好型设施配套。四是打造开放融合的安置社区。以李家溪集中安置点为重点,强化搬迁群众户籍、就业、就学、就医、养老、社保、法律咨询等各类协调服务,畅通搬迁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引导通过协商表达利益诉求,完善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依法做好不动产登记等,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提高搬迁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一是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农村交通高质量发展,加强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二是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农村教育、医疗、住房、综合服务水平。三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继续推进“千村宜居”计划,新建30个美丽宜居乡村、打造15个巴蜀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探索“美丽庭院”“美丽场镇”示范试点建设。
(七)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健全乡村基层组织建设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推进乡村基层组织治理方式创新、健全村民自治管理体系、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创新村民自治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二是健全信法守法行为体系。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促进基层干部依法行政、加快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崇德向善民风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注重树立宣传先进典型。
(八)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一是探索扶贫项目资产市场化运营。探索以企业化、市场化模式统筹规划、管理和发展优势特色扶贫资产产业项目,支持扶贫产业项目实施、经营运作交由专业主体管理,经营性资产可采取委托、发包、出租、联营、股份制、合作社等方式经营,提高扶贫资产运营管理效率。二是规范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分配。扶贫项目资产收益优先用于扶持脱贫村和脱贫户,并结合实际适当用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振兴公益性项目。三是强化扶贫项目资产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产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扶贫、财政、审计和行业相关部门以及公众对扶贫项目资产的全方位、动态化监管,探索成立扶贫项目资产管理事业单位或实体进行专门管理。
(九)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机制。加大区财政资金对重点帮扶乡镇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倾斜性支持,动员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帮扶。推动市级乡村振兴帮扶集团加大对重点帮扶乡镇村的倾斜性帮扶力度,深化消费帮扶、就业创业、产业技术指导、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等方面的对口帮扶。
(十)完善多层次帮扶合作机制。一是完善东西部和中央定点帮扶机制。积极推进山东重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域的协作,保持资金投入力度,保持干部人才选派力度,着力打造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人才交流协作“升级版”。建立完善常态化对接汇报机制,切实用好中央帮扶资源。二是完善区县结对帮扶和集团帮扶机制。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年度明确对口协同发展任务、助推锻造特色产业长板、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筑牢社会民生底板。积极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市级帮扶集团,以资源协调、消费帮扶、智力支援、产业帮扶等为重点,强化对口指导帮扶。三是完善川渝和社会协同帮扶机制。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寻求川渝两地在脱贫人口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医疗教育服务、特色农业培育、农产品消费市场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工作交流、信息互联和帮扶合作。四是构建多样化多类型国际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建设,打造帮扶项目及产品对外宣传窗口,从实践层面向外展示黔江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区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坚持党政一把手同责,各级党委政府定期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形势。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结合行业发展任务,负责分管领域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牵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研究解决本行业本领域重大问题,清单化、项目化推进重点工作落实。
(二)做好资金保障。加强财政投入。过渡期内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调整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区财政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任务需要及财力情况,年度预算中安排一定规模的本级衔接资金,保持投入力度总体稳定。过渡期前3年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
(三)强化人才供给。延续脱贫攻坚期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健全引导人才向乡村基层流动激励机制。深入实施和落实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等计划,鼓励和引导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发展。加强乡村骨干教师、卫生健康人才等人才引进和培育,引导组织“三师一家”下乡助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健全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探索退休人才、专家学者等入乡返聘支持乡村建设。探索建立农业大数据人才专家库,掌握本土人才与外部人才回流、培养、深造和发展情况。
重庆市黔江区乡村振兴局
2022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