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看黔江】借助绿色生态优势 打造黔江特色产品
外出走亲访友,带上点本地特产,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而说到黔江区的特产,不得不提的有黔江鸡杂、珍珠兰花茶、地牯牛、牛肉脯、肾豆等,可以说,这些农副产品已成了黔江对外宣传的响亮名片。近年来 黔江区借助绿色生态优势,加大对相关农产品的开发力度,着力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黔江特产品牌。
地牯牛加工厂 (记者 田鹏 摄)
近日,黔江区融媒体中心“一村一品”大型系列报道采访组来到位于城西街道大庄社区的地牯牛加工厂,这里是黔江最大的地牯牛腌制规模化生产基地,年产量达3000余吨。
地牯牛成抢手货
采访当天,蓬江食品有限公司厂房里,每一条生产线都是一片繁忙,刚刚进入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作台上堆满了泡椒和地牯牛,数十名工人分工明确井井有条地在忙着生产。
精选原材料
据介绍,地牯牛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茎洁白如玉,形如蚕蛹,呈螺旋状塔形,肉质脆嫩无纤维,十分可口。依据其产品的形态特征和品质特性,人们先后为它命名了两大类20多个名称。如草石蚕、地蚕、地葫芦、螺丝菜、宝塔菜、甘露菜等。地牯牛地下块茎营养丰富,有特殊的香味,质柔软,味淡薄,腌制加工后质地脆嫩,颜色洁净,形状美观,是大家都喜欢的开胃菜。在武陵山区,百姓大多喜欢将其腌制为泡菜食用。
搬运地牯牛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潘淼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环节,一共有20来个工人,主要做的就是对地牯牛进行精选,将一些杂质、黄斑、根须等全部挑选出来。这两天主要是在赶江西赣州、四川成都这边几个大点的订单,一共有20多吨产品,我们在3天之内必须要全部生产出来,并及时给他们发货,地牯牛基本上是供不应求。”
打造黔江特色品牌
作为武陵山区传统的绿色产品,近年来,黔江区加大了地牯牛开发力度,把这一农特产品朝着深加工方向发展。全区已建成蓬江食品、仙山玉珠两个大型地牯牛生产厂,产值超过1个亿。
如何让新鲜的地牯牛变成晶莹剔透、酸脆可口、风味独特的产品,需要很多道复杂的工序。据潘淼介绍,地牯牛从原料收购回来厂里后,总共要经过五次清洗,两次腌制和一次发酵,最后再加上他们独特的配方,进行一些包装、杀菌、质检等。整个生产过程中,技术性难点主要就是在发酵和杀菌。
泡制山椒
该公司总经理倪明江告诉记者:“地牯牛看起来白嫩嫩的,十分呆萌可爱。细细品嚼,感觉又脆又嫩,用‘嘎嘣脆’来形容是最贴切不过了。再加上野山椒独特的辣味,泡椒地牯牛总是让人吃不够,又辣得过瘾。作为黔江的特色产品,为老百姓带来了很多效益和实惠。仅我们公司生产这个地牯牛产品,年产量在3000吨,产值是4000多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成都、上海、广州等地方,特别是在江西赣州市场非常火爆,供不应求。”
据介绍,目前黔江区已经建成全市最大的地牯牛生产基地,已经申报地牯牛地理标志商标,并把它作为黔江的一个名特产品名片,向外界推介。
精选泡椒
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随着地牯牛系列产品的畅销,生产企业也更加地忙碌,地牯牛生产需要密集用工,这又给当地群众务工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加入料汁
在这里上班的村民蔡玲高兴地告诉记者:“我在这里上班工作稳定,一个月除了保险还有3000多元的收入,我觉得很不错了,最重要的是还能照顾家里。”
等待上桌的地牯牛
大庄社区一角(记者 田鹏 摄)
在进一步壮大企业生产规模,克服传统加工工艺复杂,品牌培育难度大的同时,如何培育地域品牌,推动黔江地牯牛走进大市场,带强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当地也在积极地探索和努力着。
据介绍,地牯牛做泡菜这类型的产品,在全国有同类生产企业5家,全国产量有10000吨,但黔江的产量就有3000多吨,占了整个产量的三分之一。接下来,该公司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把品牌做大,把产量做大, 把企业做强,让老百姓增收,让老百姓致富。
大庄社区党委书记刘成忠表示,在助力传统农特产品振兴发展过程中,当地按照公司是龙头,农户是基础的思路,努力推动地牯牛产业走向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助力产业良性发展,从而带动更多群众实现持续增收。(记者 田丹 黄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