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看黔江】城西街道塘坊社区小小“农家乐” 敲开乡村振兴致富门
黔江区城西街道塘坊社区,位于黔江区西部,距黔江城区5公里。在过去,塘坊社区山多地少,且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红苕洋芋顿顿来几乎是每家每户每天的生活场景,是城西街道最穷的社区。2003年,随着319国道月亮谭隧洞的开通,塘坊社区与黔江城西的距离变成了直线距离,塘坊社区因地制宜,将每天吃的洋芋饭搬上餐桌,家家户户开起了“农家乐”。近20年了,曾经的穷社区变成富社区,村民也住进了小洋房,开上小汽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日,黔江区融媒体中心“一村一品”采访组走进城西街道塘坊社区,看小小“农家乐”如何敲开乡村振兴致富门。
忆苦思甜
将传统美食搬上餐桌
从黔江城区出发,往西走,穿过几条隧道,一幢幢各具特色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房屋紧邻319国道而建,错落有致,一条条干净整洁的小道纵横交错。中午时分,家家户户楼顶些许炊烟,空气中都能闻到“洋芋饭”的清香,伴随着农家小院门前小花园里的花香,如诗如画般的田园风光,让慕名而来的人们流连忘返。
塘坊社区位于黔江区西部,紧邻黔江城区,是黔江走重庆主城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优越。
“我们这里山多,并且山上全是石头,连树子都不长,全是杂柴,土也不出粮食,顿顿红苕洋芋是常态。”当地村民杨红梅告诉记者,20年前,因大山阻隔,这里的人进城必须绕道出行。同时,地少且不产粮食,那时候日子过得特别苦,有点想法的年轻人拼了命的想进城,她也一样,通过努力,在城里啤酒厂做起了一名工人。
然而,杨红梅怎么也没想到,拼命挤进城里的她,就面临着下岗失业。
2003年,随着319国道的建设,塘坊社区与黔江城区变成了直线距离,直接缩短了几公里,从原来的20分钟车程,变成几分钟车程。
饭庄
就在那时,部分村民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将传统洋芋饭搬上餐桌,率先办起了“农家乐”。而杨红梅也在那年开起了农家乐,因当地出了名的小地名“月亮谭”,所以家家户户农家乐取名都或多或少与月亮谭有点关系。
红红火火
传统农家美食受追捧
随着黔江区旅游资源的日渐丰富,大量本地及周边游客前来观光游玩,为塘坊社区的“农家乐”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很多村民看到“农家乐”生意火爆,也纷纷开始创办农家乐。
“我们这里是上重庆的必经之路,很多上重庆或是从重庆回来,或是有亲朋好友来,下了道,都会来吃上一桌。”杨红梅说。
“我们村共有村民有612户2263人,现有农家乐23家,解决100余人就业问题,月均工资3000元;农家乐年营业额达1500万元,年游客接待量60万余人次,2021年居民人均收入2.0093万元。”塘坊社区党支部书记刘照平说。
弘扬文化
倡导廉洁消费被点赞
和杨红梅一样开农家乐的还有蒲琼,和杨红梅属姑嫂关系,她们的农家乐仅隔一栋房子,相互之间既是竞争对手,但更像朋友。
杨红梅在厨房里忙活
“我们的客人不一样,她家的口味辣一点,我家的口味清淡一点,所以客源也不一样。”蒲琼笑着说,别看我们是姑嫂,我们更像是朋友,相互之前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记者采访得知,即使塘坊社区农家乐各具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均倡导廉洁消费,不浪费任何食物,无须客人点菜,由老板帮客人配菜,少量多菜的方式。也正是因为这样,即使只有几个人,也能吃到一大桌分量少,但品种丰富的土家特色菜肴,这样的特色,倍受追捧。
“我们家每年旅游接待特别多,我们也会提前做好准备,先了解客人从哪里来,饮食习惯是什么,给他们配我们当地特色菜的同时,根据其口味针对性上菜,客人管饱,在不浪费的前提下,每样菜都可以加。”蒲琼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服务理念,他们家的回头客特别多,前来旅游的客人纷纷点赞。
“月亮谭的农家乐在我们当地是出了名的,我们经常来这里吃,这样的方式也很好,菜品多,但量少,满足各种口味的人群,并且鼓励光盘行动,不浪费,非常好。”在杨红梅的农家乐吃饭的客人如是说。
客人在吃饭
乡村振兴
“农家乐”产业为“村民乐”
优美宜居的乡村环境、不出家门就能挣钱的便利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据杨红梅介绍,仅她们家每年就要销售1万多公斤腊肉,1200多公斤香肠,每年的冬天,她们家仅买肉熏肉都要花掉许多时间。
刘照平给记者算一笔账,塘坊社区的农家乐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整个塘坊社区每年都会消费几十万斤的腊肉香肠,这不仅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好的收益,也拉动了生猪产业的发展。
如今,只要大家提起塘坊社区,第一反应便是“月亮谭洋芋饭”。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利用好当地优势,发展农家乐的同时,做好配套服务,让所有来月亮谭的游客,不仅可能品尝美食,还可以体验亲子游玩,感受农家生活,进一步增加社区居民的收入。”刘照平说。(记者 黄英 田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