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海镇及新建村基本情况
小南海镇及新建村基本情况
一、小南海镇基本情况
(一)小南海镇基本情况
小南海镇地处渝鄂交界之地,位于黔江区东北部,距黔江城区28公里,坐落于“深山明珠”—小南海怀抱之中,与湖北省咸丰县大路坝区接壤。小南海镇于2001年由原南海乡、后坝乡合并设立,幅员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583.6亩。最高海拔1280米,最低海拔590米,平均海拔935米。辖7村1社区、3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384户9656人,有脱贫户、监测户345户1326人,其中监测户32户109人(其中:未消除风险的19户64人,消除风险的13户45人)。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 16614元,同比增长7.5%。
小南海镇拥有小南海、土家十三寨两个国家级4A景区,先后荣获“中国宜居小镇”、“国家地质公园”、“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最具民族风情镇”等16个国市级品牌。2016年,成功创意策划“中国跑客节”等旅游品牌;获得“重庆市游客最喜爱景区”荣誉称号;成功申创“国家卫生镇”;2019年获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小南海镇是黔江区最典型的生态功能定位乡镇。全镇有6个村全部位于市级自然保护区内,属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有97.49平方公里,占全镇幅员面积的85.5%。同时,全镇大部分区域属黔江城区集中饮用水主要供水源地及其干支流保护地域。特别是2018年和2019年按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后,小南海景区取缔了湖面游船、农家乐,小南海和土家十三寨两个4A景区均暂停了旅游营销。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后,小南海镇各类项目实施受限严重,资金投入更大幅减少,境内还有2个村35公里的通组公路没有硬化,小南海干支流河堤多处垮塌,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小南海泥沙大量淤积,有效库容减少,产业项目更是寥寥无几。同时按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管理现行规定,小南海镇大部分区域不能发展规模性的设施农业、畜禽养殖业和加工业,甚至办理农家乐等营业执照都受到严格限制,产业发展的路径极其受限。目前,小南海镇正处于转型发展的艰难期和阵痛期。
小南海、土家十三寨景区文旅融合发展最高峰是2017年,购票游客达48.75万人,门票收入3100余万元。2018年由于环保督察整改,市级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限制,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小南海景区取消了湖面游船等游乐项目,取消了对外宣传营销,2022年,两个景区的总购票游客约5.4万人,门票收入211万余元。
(二)小南海景区基本情况
小南海景区面积150平方公里,与湖畔的八面山和附近的黔江民俗博物馆融为一体,风景如画,地质奇特,被称为“人间仙境”、“渝东西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国家地质公园”。小南海风景区系1856年地震堰塞成湖,湖面面积2.87平方公里,海拔670米,平均水深30余米,蓄水量7020万立方米,为重庆市第一大天然湖泊。历经150余年的风吹雨打之后,今天小南海依然保持了较为完整的地震遗址。其地面破坏原貌、水下农舍民房和“醉汉”森林都完好地保存了震时状态。清晰如初的大垮岩、小垮岩滑塌面,形态各异的地震崩积物,气势恢宏的地震堰塞大坝,风光秀丽的地震堰塞湖等形成了美丽奇观的小南海地震遗址,具有极高的科学考察价值。
二、新建村基本情况
(一)新建村基本情况
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位于小南海地震遗址公园以东,南邻八面山自然风景区,西可连接武陵仙山,北接鸡公山,是小南海景区的民俗体验区,距离黔江城区46公里,海拔高度720—1200米。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463户,1819人,有少数民族人口1655人,占总人口91%,有土家族人口1491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2%;该村幅员面积24.79平方公里,有耕地3685.8亩。现有餐饮住宿业32家(2017年曾达到56家),其中住宿在营业28家(含高端住宿3家,分别是溪畔晓荷民宿、西兰卡普主题民宿、老街皓轩客栈),可住宿总人数449人(含单人间8个,单间大床房46个,标间156个,三人间11个);餐饮业在营业22家,可接待人数2210人。建有扶贫车间1个(即西兰卡普扶贫车间,位于新建村1组、原后坝乡老街),建成有溪畔晓荷特色民俗(摆手寨)、西兰卡普主题民宿(生态博物馆旁边)。
新建村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宜居村庄”、“中国特色院落保护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示范村”,“重庆十佳避暑纳凉目的地”,“重庆市第四批美丽宜居乡村”。拥有全国首个土家族民俗生态博物馆——武陵山民俗生态博物馆, 2020年获评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获评“全国非遗旅游村寨”。
(二)土家十三寨景区基本情况
土家十三寨景区面积为6.5平方公里,位于新建村1、3、4、5组,2017年8月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建村内主要河流为板夹溪,从后坝新街附近的学堂湾开始,至板夹溪流发源地鸡公山脚的谈家院子,土家人在此逐水而居,聚族成寨,保存着13个成规模的原始古朴的土家山寨——土家十三寨(分布在新建村3、4、5组,按照从小南海镇到十三寨的进入顺序,分别是新建村3组学堂寨、熊家寨、瓦房寨、女儿寨、摆手寨,新建村4组何家寨、老熊寨、张家寨,新建村5组龙须寨、周家寨、大湾寨、向家寨、谈家寨,新建村1组主要有扶贫车间、王家大院),山清水秀,保留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形成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土家民居群落。杆栏式木结构吊脚楼为十三寨的主要特色,每寨居民少则十余家几十口人,多则几十家上百人。十三个寨子沿板夹溪两岸分布,或处平坝或据坡地,错落有致,形态各异,布局以半包围品字形、全包围的四合院等形式交叉组合,吊脚楼形态有全吊型、半吊型等多种样式。瓦屋顶均有花屋脊和翘角,四周设栏杆走廊,雕栏花窗。吊楼下多为猪圈、牛栏,或用来安置碓磨,堆放柴禾杂物等。土家十三寨保留了土家人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犁耕锄挖、肩挑背磨,石磨推浆、石臼舂谷。同时还保留了土家人独特的民族风情,能歌善舞,出口成歌,其中后坝山歌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流传下来的土家原始摆手舞旋律轻快,动作原始质朴,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三)小南海镇十三寨西兰卡普生态农业观光园
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新建村十三寨,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栽种水稻、油菜、中药材、茶叶等,形成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以及研学为一体的综合型观光园。现在所处位置老街,主要集中打造民风民俗、农耕、品茶体现一体的农耕坝坝茶园,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另外,在十三寨新街,建设占地约700平方米,能够体验手工制作谷子到米饭和黄豆到豆腐的生活体验馆;在熊家寨,围绕土家十三寨各寨特色文化打造宽1.5米、长2500米休闲运动绿色步道,供游客体验滚铁环、骑自行车、休闲漫步等,建设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的森林铁环运动休闲基地。在十三寨公路沿线,建设现代种植生态农业观光园,主要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三方合作模式,由村集体自主运营和管理。项目建成后,可带动辖区群众200余人就近就业,实现人均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