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魅力黔江/民族风情

民族节庆

日期:2023-12-23

敬白虎与赶白虎

土家人的信仰多为对自然的崇拜,表现为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把一切自然现象人格化、神灵化。同时,崇拜祖先,有着十分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在黔江土家族中,有敬白虎的习俗,也有赶白虎的习俗。部分土家族人,最怕白虎神,尤其是不满周岁的小孩时常提防被“白虎星”所害。小孩子一旦害了翻白眼、吐白沫的病,便认为是被“白虎星罩了”,立即请土老师来赶杀白虎,以消除灾星。但也有敬仰白虎的习俗。比如旧时土老师跳神时,“还人头愿”,就是将额头刺一小口,用几滴人血来祭祀“坐堂白虎”。他们认为坐堂白虎是好神,要予以敬奉。

苗族婚俗

苗族青年男女,以前也是通过唱歌作为传情达意,互通心声的大媒人。“腊肉炒菜不用盐,哥妹订婚不用钱。只要哥心合妹意,就用山歌定姻缘。”每逢“歌会”、“踏青”、“赶秋”、“赶坳”等活动,他们常通过对歌来选择意中人。双方感到情投意合,才互赠信物,定下终身。结婚时,更离不了歌。主人要对客人唱谢客歌,对媒人唱谢媒歌。大家要对新婚夫妇唱祝福歌。送亲客和男方的陪客全都要唱歌,相互对歌、赛歌、盘歌,连唱3天3夜。此间新郎新娘不能同房,要等回门后才算正式成婚。

土家族婚俗

土家族的婚姻,在“改土归流”以前一般是自由择配。未婚青年男女,只要双方互相爱慕,经“梯玛”(土老师)作证,便可以成婚。那时,男女青年在摆手活动中,以唱歌、跳舞、吹奏木叶表白爱情,选择对象,建立感情。经过几年的往来,彼此情投意合,然后在土老师的主持下,举行婚礼。自清“改土归流”后,实行的便是封建包办婚姻,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娶一般都要经过求亲、订婚、结婚、闹房、回门等程序。土家族婚俗中最具特色的是哭嫁。婚前一月或半月,待嫁姑娘按习俗规矩就要哭嫁,开始是隔一夜哭一次,后来每夜都哭,出嫁前夕要连续哭3至7天,全村寨相好的姐妹和姑嫂、伯娘、婶娘都要来陪哭。其家族亲友都要准备一餐丰盛的菜饭,宴请即将出嫁的姑娘,这叫作“陪嫁饭”。哭嫁的内容十分丰富,有“ 哭父母”、“哭哥嫂”、“哭姐妹”、“哭戴花”、“哭上轿”等。哭嫁的形式,有对哭、群哭、顺哭、间哭,这与其他兄弟民族的哭嫁有较大的区别,是土家族哭嫁仪式的独特之处。结婚头天,为女方的“戴花”日,亲朋挚友都来庆贺,吃“戴花酒”,给新娘梳头戴花。戴花前,要请贤德和有子女的妇女给新娘“开脸”,即绞去脸上的汗毛,修好眉毛,并将长发辫子绾成“粑粑髻”,缠上红头绳,插上各种头饰。接着,举行隆重的戴花仪式,新娘要以哭答谢前来给其戴花的亲戚。有文人墨客的竹枝词写道:“新梳高髻学簪花,娇泪盈盈洒碧纱。阿母今朝陪远客,当筵十个女儿家。” 描写的便是土家族的哭嫁婚俗。

赶秋节

这是苗家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立秋这天,山山寨寨的苗家人,换上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幼,邀朋结伴,高高兴兴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秋场上锣鼓喧天,歌声飞扬,荡秋千、上刀梯、舞狮子、玩龙灯、跳猴儿鼓舞、歌台赛歌等节目让人目不暇接,热闹异常。青年男女还利用“赶秋”物色情侣,互诉衷肠。即使逢上雨天,赶秋节也要如期举行。

过苗年

苗家人过苗年,腊月三十的年饭,一般做四样菜或六样菜,火塘生大火,通宵围坐火塘唱苗歌。正月初二至十五,寨子家家请客,户户有人出去做客。各家要将寨里每户请遍,也要依次去各户做客。苗年也因区域、姓氏宗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流传着许多的传说故事,或与苗家先民的流离迁徙,或与抵御外敌入侵,或与躲避压迫剥削相关联,反映了苗族人民的风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