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年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黔江区统计局
2024年4月
2023年,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六个统筹”,把握“五大政策取向”,打好“六大攻坚战”,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00.22亿元,比上年增长6.2%。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36.39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12.57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151.26亿元,增长4.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1:37.5:50.4。民营经济增加值162.02亿元,增长8.1%,占全区经济的54.0%。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902元,比上年增长5.7%。
年末户籍人口55.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95万人,乡村人口32.43万人。
全区年末常住人口49.35万人,比上年增加0.1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0.4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1.68%,比上年提高0.79个百分点。
全年人口出生率6.47‰,死亡率6.30‰,人口自然增长率0.17‰。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3万人,比上年下降0.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0.65万人。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0.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49.0%,占工业投资的32.4%。
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9905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55692户。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7.35亿元,比上年增长4.7%。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77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农业35.71亿元,增长3.6%;畜牧业17.19亿元,增长5.3%;林业5.37亿元,增长9.1%;渔业1.03亿元,增长10.4%。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2.58万亩,比上年下降1.9%。粮食综合单产322.74公斤/亩。全年粮食总产量23.43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夏粮产量5.00万吨,增长0.8%;秋粮产量18.42万吨,增长1.4%。谷物产量13.35万吨,增长1.2%,其中,稻谷产量6.30万吨,增长2.8%;玉米产量6.99万吨,增长1.5%。
油料产量2.31万吨,增长10.0%。烤烟产量0.46万吨,增长8.3%。水果产量7.98万吨,增长7.0%。猪肉产量6.44万吨,增长4.8%。生猪出栏79.09万头,增长2.6%。年末生猪存栏47.35万头,增长3.9%。牛出栏3.14万头,增长14.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93.44亿元,比上年增长8.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1.1%。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5.2%,制造业增长9.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0.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总产值增长14.1%。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5.56亿元,增长9.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80亿元,增长7.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06亿元,增长4.2%;金融业增加值19.49亿元,增长6.4%;房地产业增加值24.63亿元,增长2.6%;其他服务业增加值75.76亿元,增长2.9%。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2.94亿元,比上年下降6.0%。
全年空港旅客吞吐量2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5.7%;货邮吞吐量122.8吨,增长153.7%。
全年公路运输总周转量比上年增长8.2%。公路客运周转量24772万人公里,增长57.8%;公路货运周转量27388万吨公里,增长6.2%。
全年铁路运输总周转量比上年增长34.1%。铁路旅客发送量64.39万人次,增长13.4%;铁路旅客到达量59.73万人次,增长5.6%;铁路货物发送量1.70万吨,增长136.1%;铁路货物到达量95.6万吨,增长2.4%。
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1.88亿元。邮政业完成邮政函件业务2.34万件,快递业务436.47万件,快递业务收入6699.64万元。
全年电信业务总量4.45亿元。年末移动电话基站数6370个,其中4G基站3885个,5G基站2127个。电话用户74.53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69.96万户。互联网用户41.73万户,其中固定宽带互联网用户17.75万户,手机上网用户57.06万户,互联网普及率100%。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75亿元,比上年增长7.5%。在限额以上单位中,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3.3%,饮料类商品下降2.8%,烟酒类商品增长110.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增长51.9%,日用品类商品增长15.0%,五金、电料类商品增长30.9%,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下降65.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增长19.7%,中西药品类商品下降16.0%,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增长22.7%,家具类商品增长12.4%,通讯器材类商品下降18.1%,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增长21.1%,汽车类商品下降12.1%。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6.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4.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3%。民间投资下降9.0%。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住宅投资15.88亿元,增长18.5%;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15亿元,增长44.2%。
全区公路总里程6450公里,路网密度269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客运招呼站202个。全区年末实有各型营运车辆1506辆,其中,客运车辆300辆,载货车辆1206辆。全区已开通客运线路78条,其中,省际及超长客运线路13条,区际客运线路18条,区内客运线路47条,公交线路24条。
七、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7496.01万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出口13284.84万元,增长4.2%;进口4211.17万元,下降3.8%。
八、财政金融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6.87亿元,比上年增长58.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46亿元,比上年增长33.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8.72亿元,增长19.3%。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支出10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7.01亿元,增长34.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72亿元,增长3.9%;教育支出14.93亿元,增长3.0%;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11亿元,增长50.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56亿元,增长9.8%;卫生健康支出8.91亿元,增长32.0%;城乡社区支出3.28亿元,增长92.6%;农林水支出12.53亿元,增长0.1%;交通运输3.88亿元,增长1.0%;住房保障3.09亿元,增长79.3%。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814.51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存款余额368.56亿元,增长13.1%,存款余额中,住户存款余额286.66亿元,增长12.2%;贷款余额445.95亿元,增长4.9%,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104.13亿元,增长43.6%;中长期贷款331.69亿元,下降2.5%。
全区共有证券分支机构4家。全区共有营业性保险分公司22家。保费总收入14.55亿元,其中,财产保险收入6.30亿元。人寿保险收入8.26亿元,全年赔付各类保险金6.20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付4.20亿元,人寿保险赔付2.01亿元。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31元,比上年增加1668元,增长5.1%。全区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181元,比上年增加958元,增长4.5%。
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436元,比上年增加1627元,增长3.8%,其中,工资性收入22232元,增长4.0%;经营净收入13829元,增长4.2%;财产净收入3440元,增长1.8%;转移净收入4935元,增长3.1%。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428元,比上年增加829元,增长3.1%。
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92元,比上年增加1325元,增长7.9%,其中,工资性收入5353元,增长8.8%;经营净收入6089元,增长8.1%;财产净收入453元,增长9.1%;转移净收入6197元,增长6.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013元,比上年增加945元,增长7.2%。
全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4%,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33.8%,农村36.2%。
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9.5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0.2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6.8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3.5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6.9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5.18万人。
年末全区共有4643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3457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339人,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1607人。
全年累计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15亿元,其中,城镇居民低保0.34亿元,农村居民低保0.81亿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735元/月,比上年增长2.5%;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600元/月,比上年增长3.2%。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955元/月。集中供养孤儿补助标准1605元/月,社会散居孤儿补助标准1405元/月。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新培育科技型企业184家,科技型企业总量达615家。全年获批高新技术企业27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60家。全年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190项。
全年共获得专利授权28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8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118件。
全区共有注册商标5686件,比上年增长5.0%。地理标志5件。
全区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27所,普通小学49所,幼儿园130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5%,初中入学率100%,小学入学率100%,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2.1%。学前教育普惠率95.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全区共有博物馆1个,民族文化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综合档案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28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2%。
全区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7.17亿元,较上年增长16.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7%。年末全区拥有国家A级景区8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7个。
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14个,其中,医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乡镇卫生院24个,村卫生室169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5114张,其中,医院床位3557张,乡镇卫生院床位817张。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44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463人,注册护士2093人。
全年在市级及以上体育赛事中获得金牌78枚,银牌32枚,铜牌34枚。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12.5%,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12.4%。用水量0.87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70平方公里。
全区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完成营造林面积约27.47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66.4%。
黔江辖区地表水监测的6条河流水质均保持在III类及以上,均满足水域功能要求。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全区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昼间达标率100%,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2.8分贝,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64.1分贝。城市区域噪声总体水平等级为二级,评价为较好;道路交通噪声总体水平等级为一级,评价为好。
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5天。城区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34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²)年均浓度7微克/立方米。
全年地质灾害应急处置81起。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5人,其中,工矿商贸业生产安全事故5人。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1.36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17人,比上年下降52.9%。
注:
3.工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等八大产业中的工业相关行业。
4.其他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行业。
5.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6.行业统计标准:
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有资质的建筑业: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规模以上服务业: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大类;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资料来源(以文中数据为序):
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力社保局;交通数据来自区交通局;通信数据来自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区商务委;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部分金融数据、部分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黔江中心支行;保险数据来自黔江银保监分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区医保局;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人员救助数据来自区民政局;科技数据来自区科技局;市场主体、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量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管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委;文化、旅游、体育数据来自区文化旅游委;档案数据来自区档案馆;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委;水资源数据来自区水利局;自然保护区、林业、森林数据来自区林业局;噪音、空气、水质监测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地质灾害数据来自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生产安全事故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农业、居民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黔江调查队;邮政数据来自重庆市邮政管理局二分局。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