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区统计局>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公报
您当前的位置: 区统计局>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公报
  • 索引号 11500114009130039C/2012-01546
  • 主题分类 统计
  • 体裁分类 统计分析
  • 成文日期 2012-03-23
  • 发布日期 2012-03-23
  • 文件标题 2011年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发布机构 黔江区人民政府
  • 有效性

2011年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全区各族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以民生改善为导向,创新实施“三大战略”,全面建设“五个黔江”,抢抓机遇,克难奋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7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71.55亿元,增长24.6%;第三产业增加值43.87亿元,增长16.3%。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0.6∶53.5∶35.9调整为10.6∶55.4∶3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1%、66.5%和30.4%。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528人,比上年增长17.2%;指导帮助城镇失业人员6639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增长4.5%;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1596人,增长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下降0.2个百分点。

二、农业

2011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6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种植业9.05亿元,增长2.8%;林业1.23亿元,增长4.6%;牧业10.98亿元,增长5.9%;渔业0.18亿元,增长4.9%。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5.6万亩,比上年增长0.4%;油料种植面积14.4万亩,增长4.1%;蔬菜种植面积13.93万亩,增长1.4%。粮食总产量24.3万吨,下降2.7%;玉米产量7.3万吨,增长5.9%;水稻产量6.6万吨,下降7.6%;薯类产量8.4万吨,下降2.9%。全区烤烟产量0.84万吨,增长11%;蔬菜产量15.49万吨,增长3.1%。

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6.34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猪肉5.72万吨,增长3.4%;牛羊肉0.48万吨,下降1.5 %。年末生猪存栏59.64万头,增长1.3%;牛存栏9.39万头,下降1.4%;羊存栏2.16万只,增长6.3%;全年生猪出栏77.91万头,增长3.4%;全年水产品产量0.14万吨,增长7.7%。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62.24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占全区GDP的比重为48.2%,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6%,拉动经济增长11.4个百分点,拉动力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5个,比上年增加5个,实现产值126.7亿元,增长40.2%,其中轻工业产值89.46亿元,增长54.3%,重工业产值37.24亿元,增长15%。黔江卷烟分厂、乌电集团、黔龙集团、供电公司、弘扬建材、武陵硅业等6户重点企业完成产值65.0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1.3%;实现利税2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89.8%。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41亿元,比上年增长49.5%;实现利税总额32.48亿元,增长24.2%,实现利润总额9.63亿元,增长27.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52%,下降8.4个百分点;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47.69万元/人。

全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9.17亿元,增长55.3%。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7.97亿元,比上年增长36.5%,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拉动经济增长11.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投资实现91.32亿元,占投资总量的71.4%,成为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年建设与改造投资完成114.48亿元,增长36.7%,占投资总量的89.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3.49亿元,增长34.1%。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7.98亿元,增长15.8%;工业完成投资53.16亿元,增长48.9%;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完成投资11.86亿元,增长90.5%。

全年52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0.1亿元,其中续建项目完成投资100.4亿元,占重点建设投资的83.6%,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19.7亿元,占重点建设投资的16.4%。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31.26万平方米,增长41.4%;竣工面积30.39万平方米,增长80.8%;商品房销售面积44.13万平方米,增长57.3%,销售额15.17亿元,增长74.2%,其中住宅销售增长82.4%。

五、国内贸易

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4.07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分地区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15亿元,增长22.2%;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 92亿元,增长20.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8.04亿元, 增长21.9%;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03亿元,增长20.4%。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拉动经济增长8个百分点。

全区批发零售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6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9.3%,住宿餐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72亿元,增长25%。全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50家,实现销售总额50.3亿元,增长36.3%,其中:汽车销售增长95%;家具销售增长87.4%;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31家,实现营业收入4.03亿元,增长32.2%。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2011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2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955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4292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2.8%;完成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67278万人公里,增长23%。2011年,黔江舟白机场更名为黔江武陵山机场,开通黔江至重庆、黔江至上海、黔江至昆明三条往返航线。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1686人次,其中:进港5383人次,出港8147人次,过站8156人次。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3604万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352万元,增长0.9%;电信业务总量21252万元,增长13.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32万户,增长2.9%;移动电话用户34.3万户,增长20%;互联网用户4.09万户,增长64.4%。  全区接待游客达到253.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0.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06亿元,增长46.4%。

七、财政、金融

2011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37.76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2.85亿元,增长50.5%,实现税收收入8.83亿元,其中增值税和营业税分别增长24.5%和49%。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7.39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3.4%,教育支出增长27.1%,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4.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1.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9.8%。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9.97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2.85亿元,增长30.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4.82亿元,增长14.7%,其中短期贷款18.3亿元,增长34%, 中长期贷款56.52亿元,增长10.7%。

全年保费收入2.7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7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39亿元。全年各保险公司共赔付各类保险金1.01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0.43亿元,人身险赔付0.48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1年,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75所,其中小学128所,普通中学18所,特教1所,幼儿园23所,中职2所(民办1所),电大(师范、进修校)1所,高职学院2所。在校学生总数为10.08万人,其中小学4.45万人,初中2.99万人,普通高中1.33万人,中职1.23万人。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在校学生数139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初中入学率117.2%,辍学率0.46%;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2.6%;小学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率99.9%;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99.7%,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7.7%,青壮年非文盲率99.9%;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到97%以上;人均受教育9.01年。高考重点本科上线497人,比上年增加43人,考入北大等名校19人。

全年完成20项科技成果鉴定;专利申请296件,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0%;完成“黔江优质柚梨贮藏保鲜技术示范与开发”、“金溪河流域猕猴桃专家大院建设”两个市级科技项目和国家星火计划项目“黔江蒲花柚脱毒苗木繁育及高效生态栽培技术开发与示范”结题验收工作;成功申报 “LED大功率照明灯具研发项目”;成功推广应用 “即食银耳生产工艺研究及产品开发”和 “ 抗溃疡病红心猕猴桃优质种苗繁育推广”等科技项目16项;建成渝东南地区唯一的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科技馆筹建工作有序推进。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1年,全区基本建成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个街道文化中心,率先在渝东南全面完成乡镇文化站建设。建成农家书屋218个,率先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全年免费放映电影3604场,观众100万余人次。成功举办“红歌天天唱”黔江周、黔江首届乡村歌手大赛、第八届园博会黔江文化周等大型文化活动100余场;深入打造第四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艺术节和第四届黔江区乡村文化艺术节;舞蹈创作《白虎神鞭赶太阳》在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表演项目二等奖,《报喜》获全国国税系统文艺展演金奖,《绿色的信念》获重庆市邮政系统歌曲创作一等奖。拍摄数字电影《海坝的春天》和《太阳花儿开》,开启我区数字电影拍摄的先河。实现“两馆一站”即区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完成民族文化宫续建工程,黔江书城竣工。全区有3个市级特色文化之乡,1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1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43个区级非遗保护项目。 

全区卫生机构数7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1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600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4.03张;卫生人员247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98人;全区医疗机构门急诊121.47万人次,出院12.15万人次。“四苗”全程调查接种率98.6%,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96.7%,流脑疫苗接种率96.7%,乙脑疫苗接种率98.6%。对2.78万名留守儿童进行了体检,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70.7%。全年城乡居民参加合作医疗44.12万人,参合率为90.6%,其中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6.83万人,参加城镇合作医疗7.29万人。

全年举办第一届“重庆黔江杯”全国象棋冠军争霸赛、黔江?南非乒乓球对抗赛、“体彩杯”红五月百万市民登山大联动、“乒临城下”乒乓球全国挑战赛渝东南片区选拔赛等各级各类体育健身活动68次,788场,观众达68万余人次。参加市青少年锦标赛9项竞赛,获得金牌36枚,银牌33枚,铜牌39枚,团体第二名4个,第三名1个;参加全国高水平举重基地赛获得金牌1枚;参加全国中西部举重比赛获得金牌2枚、银牌1枚;参加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获得金牌1枚。全区已建成30个农体工程和5个乡镇全民健身广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体育场馆纳入“百馆千场”开放行列。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1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4.13万人,比上年增加0.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03万人,农业人口31.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5‰。年末全区常住人口44.63万人,城镇化率40.8%。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7元,比上年增加2210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370元,增长19.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2.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52元,比上年增加1035元,增长23.4%,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839元,增长21.9%;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052元,增长26%;人均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561元,增长14.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31元,增长25.1%,其中用于食品、衣着消费分别增长20.6%、37.4%;用于居住、交通通讯消费分别增长40.1%、26.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1%。

全年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27370人,工伤保险参保25634人,生育保险参保15041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39345人,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1786人,事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11463人,村居干部补充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33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1%、90%。全区有城市低保对象7313户11526人,全年累计支出低保金3391万元;有农村低保对象10258户23086人,全年累计支出低保资金2649万元。全年共筹措临时救助资金近400万元,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308人次335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2011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0天,优良天数占总天数93.2%,比上年增加26天。 阿蓬江及主要次级河流水质均稳定控制在Ⅲ类水域标准;开工建设中塘、白土、石家等7个集镇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2%以上;2个城区、22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分别达到100%、80%。区域环境噪声51.6dB(分贝),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Ⅱ类区要求。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1万户,建成农民新村20个;巴渝新居开工建设1246户,完工1185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开工2872户,完工2635户;全区共创 “园林式小区”5个、“园林市街”10条;濯水古镇老街巷被评为“全市最美小巷” 十强之一;新华大道荣膺“重庆市最美大道”十强。

2011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7.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共完成森林工程建设22.8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0.92万亩、荒山造林6万亩;建义务植树基地31个,完成义务植树250万株;建产业基地15.2万亩,绿化美化景观林2万亩,建成武陵花香花卉苗木基地0.7万亩;国家正式批准阿蓬江为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创建市级森林城市。

十二、扶贫开发

2011年减少贫困人口8558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57元,比上年增加933元。全年到位各类扶贫资金659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551万元。 完成15个贫困村整村脱贫任务,启动18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工程,落实整村脱贫专项资金900万元。新建11个扶贫互助社,完成生态移民搬迁2814人,新修村道公路149.4公里,解决贫困人口13500人的饮水难;全年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453万元,支持乡村旅游、银耳、猕猴桃、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区参加结对帮扶干部2940人,结对贫困农户1811户,投入钱物631万元。

注:公报中所列数据均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