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目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和减少我区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强化工作举措,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我区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势头,运行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十一五”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国民经济保持平稳持续增长。初步核算,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54亿元,比上年增长9.7%,与2000年相比,增长68.1%,“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8368元,按汇率折算折合1033美元。
经济结构:全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35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15.59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4.6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8.4:42.8:38.8调整为17.4:42.7:39.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41.5%和53.3%。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为4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2005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44亿元,增长11.3%;中央税收入6.13亿元,增长14.4%。全年财政总支出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加大了基础产业与教育的支出力度。全年用于企业挖潜改造建设支出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8%;农业支出0.34亿元,增长9.1%;教育支出1.14亿元,增长35.7%。
市场价格: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1%。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八大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中,食品价格上涨1.5%,居住价格上涨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1%,交通通讯价格上涨0.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5%,衣着价格上涨0.5%,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0.3%。
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我区积极实施“项目推进战略”,以全区重点项目为突破口,认真抓好建设项目资金的到位和落实工作,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68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国有单位完成投资11.71亿元,增长1.7%;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7.97亿元,增长21.5%,非国有投资比重由上年的36.3%上升到40.5%,提高4.2个百分点。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建设与改造投资完成15.84亿元,增长11.7%,占总投资的80.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18亿元,下降21.9%。全区43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4.31亿元,增长42.4%。其中21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7.51亿元,22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实际开工16个,完成投资6.8亿元。“十五”时期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1亿元,年平均增长25.6%。
二、主要行业
农业: 2005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95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农业产值6.33亿元,增长1.6%;林业产值0.88亿元,增长7.4%;畜牧业产值4.45亿元,增长5.9%;渔业产值0.15亿元,增长6.7%;农业服务业产值0.14亿元,增长7.3%。粮食生产稳定,畜牧业加速发展。全年粮食产量25.5万吨,比上年增长1%,其中大春粮食19.62万吨,增产3.1%。全年玉米产量6.92万吨,增长2.4%,水稻产量8.05万吨,增长0.2%,薯类产量7.8万吨,增长3.9%。全区烤烟产量达到9400吨,增长0.9%。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1万吨,增长5.4%,出栏肉猪53.39万头,比上年增长6%,出栏牛2.72万头,增长2%,出栏羊2.33万只,增长7%。年末生猪、羊存栏分别比上年增长0.5%、7.5%。烤烟、青蒿、蚕桑、干果、加工红薯、猕猴桃、特菜(茶)等七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农业结构调整层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
工业: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89亿元,占全区gdp比重为35.3%,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3%,拉动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2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2.95亿元,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实现产值14.36亿元,增长14.6%;股份制企业产值为8.59亿元,增长0.7%。全年烟厂、乌电集团、黔龙集团、弘扬建材集团、供电公司等5家骨干企业共实现产值22.29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3.3%。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工业产销率为98.9%,提高0.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87.9%,提高30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8.39亿元,增长20.5%,实现利润总额1.26亿元,增长71.5%。
建筑业:2005年,全区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69亿元,比上年增长9.6%。进一步加大老城区和正阳、舟白两个新城区以及以中心镇为主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黔江主城区扩大建成区面积0.88平方公里,建制镇镇区扩大建成区面积0.53平方公里。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房屋建筑数量增加。全年全区城镇竣工各类房屋建筑面积40.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2%。
交通运输业:2005年全区完成客运量1443万人,比上年增长21%,货物运输量145万吨,减少48%;完成旅客周转量51434万人公里,增长13%,货物周转量10897万吨公里,增长0.8%。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122万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邮政业务量1216万元,增长1.4%;电信业务量12906万元,增长21.8%。年末城乡固定电话总数达8.35万部(含小灵通),增长4.9%;移动电话用户数8.88万户,增长12.7%。互联网继续快速发展,年末全区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7623户,增长49.9%。
国内贸易: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十五”时期年均递增11.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1亿元,增长13.6%;餐饮业零售额1.59亿元,增长15.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和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0.37亿元;个体经济零售额11.45亿元,增15.3%;私营经济零售额0.35亿元,增15.2%;其他经济零售额2.52亿元,增9.1%。
旅游业:小南海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专家组、国家a级景区评审委员会的评审、验收,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5年全区共接待旅游人数52.31万人,比上年增长9.4%,实现旅游总收入1.09亿元,增长11%。
金融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6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95亿元,增长15.3%。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1.23亿元,增长1.2%。
三、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全年争取市级科技项目立项6个,其中黔江高效生态蚕业科技示范工程、黔江蒲花河流域优质柚、梨、猕猴桃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等项目正在实施之中,黔江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项目与北京农业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签订了意向性协议,设备购买正在招标采购。编制、实施区级项目37项,储备科技项目5个。
教育:全区现有中小学生88398人,比上年增长1.5%。其中,小学在校学生58960人,初中在校学生21706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732人。全区小学入学率为99.99%,辍学率为0.03%,毕业率为99.5%;初中入学率为99.4%,辍学率为1.5%,毕业率为98.6%。200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7.8年,“两基”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优质教育成果突出,在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结题会上,黔江区人民小学、实验小学、濯水小学的课题研究被总课题组评为优秀课题。在2005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论坛会上,我区的“上课学生用,课余教师用,节假日农民用”的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一机三用”黔江模式正式推向了全国。
文化: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民族文化工作。2005年组织参加了市上的“重庆文化周”精品文艺节目展演、第七届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文艺表演和全国少数民族健身操比赛等活动并获奖6项。全年各文化站和区级各部门举办各种群众文化活动340余场次,有效丰富了全区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以“村村通”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强广播电视工作,新建仰头山、石家、两河三个数字微波机站,同时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向公路沿线纵深推进,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6%。
卫生:2005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37家,卫生技术人员1073人,卫生机构实有床位857张。全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传染病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与上年比较,全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由90.9%上升到91.2%,7岁以下儿童按规定程序体检率由65.5%上升到73.3%。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80.7%,孕产妇死亡率为87.4/10万,婴儿死亡率为17.8‰。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发展迅速,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已达到24.08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56.2%。
体育:2005年,我区先后举办了国家级和市级大型体育竞赛活动6次,举办周末体育活动60次,节假日体育活动10次。广泛开展节假日和周末体育活动,创新推广摆手操品牌,我区今年8月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健身操比赛,摆手操一套、二套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加强体校管理,比赛成绩和人才输送有较大提高,区体校今年参加全市年度比赛共获得金牌50枚,银牌16枚,铜牌15枚,团体第一名6个,第二名7个,第三名2个。建区以来体校首次组队参加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举重比赛和全国青少年男子跆拳道锦标赛,举重男、女均获团体第三名,跆拳道获团体第四名,单项共获金牌4枚,银牌3枚,铜牌5枚。由体校输送到国家柔道队的队员龚华,今年3月份在德国汉堡举行的世界柔道比赛中,取得48公斤 级冠军。
环境: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全面加强小南海和洞塘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整治,我区饮用水源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以内,达标率达100%;黔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更加清新;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均控制在规定标准以内;建成区烟尘控制区建设成果得到巩固,扬尘污染得到整治。完成退耕还林1.53万亩,荒山造林3.4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21平方公里。
四、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2005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0.72万人,比上年增长1%。全年出生人口6878人,人口出生率为13.6‰,死亡率6.7‰,自然增长率为6.9‰。全区年末常住人口43.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2万人,全区城镇化率为27.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89元,比上年增长5.1%,“十五”时期年均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428元,增长5.7%,其中人均用于食品的支出2180元,增长25.8%;人均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的支出606元,增长20%,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29元,比上年增加161元,增长8.2%。从农民收入构成看,人均工资性纯收入662元,增加75元,增长12.8%;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260元,增加63元,增长5.3%;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207元,增加23元,增12.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90元,比上年增加151元,增长8.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38元,比上年增加174元,增长8.9%。农民家庭耐用物品拥有量增加,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视机83台,其中彩电59台,拥有电话数46部,分别比上年增长1.2%、9.3%和15%。
五、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
扶贫开发:以特困村“三基”建设为重点,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全年共安排财政扶贫项目126个,社会帮扶项目19个,在全区农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易地扶贫、信贷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社会帮扶等各种措施,全年解决了8300人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上年的5.75万人下降到4.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1%下降到11%。在54个特困村新修维修村道公路344公里,原25个未通路村实现初通,解决了3.9万人的行路运输难;投入资金168万元,兴建人畜饮水池93口,蓄水量3900立方米,铺管道128公里;投入资金22万元,整治渠堰13公里 ,建防洪堤400米,解决1800亩农田灌溉和1.06万人的饮水难,使特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5年,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10万元,信贷扶贫专项资金4000万元,扶持发展烤烟基地2万亩,科技施肥推广2万亩,猕猴桃基地6500亩,薯类基地1000亩、中药材450亩、蔬菜大棚258个,建设猕猴桃种苗基地100亩,建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1处,使我区37885人直接受益,带动0.83万绝对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特困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476元,比上年增加99元。
社会保障:区委、区政府把新增城镇就业岗位和指导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纳入了为民办实事之中,大力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270人,指导帮助1787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为161户下岗失业职工发放小额贷款496.3万元,完成就业和再就业培训1448 人,有组织地劳务输出416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3%。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年末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7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0.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8%、6.4%和43.9%。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年末全区有低保对象6521户、10949人,全年发放低保金843万元。
注:1、公报中所列数据均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工业总产值等指标使用经济普查结果调整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