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加速构建渝东南经济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 目标,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实施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克服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 化,工业经济呈现新的活力,地方投资增势强劲,财政收入再创新高,金融运行平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初步统计,200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 值13.17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7.36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例由 2002年的20.6:49.8:29.6调整为19.5:51.6:28.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第三 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快速,全年实现增加值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36%,比上年提高1.8 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够快,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城镇化进程较慢,产业竞争力不强,城镇就业压力大,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困难。
一、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恢复性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继 续调减,经济作物比重上升。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4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8万公顷,下降4.2%,经济作物播种面 积1.85万公顷,增长15.1%,粮经作物比例由上年的 72.1:27.9调整为 69.5:30.5。全年粮食总产量23.82万吨,增长3.4%;油料产量1.24万吨,增长22.4%;烤烟产量0.88万吨,增长31.4%;水果 产量2.7万吨,增长5.2%。
畜牧业稳步发展。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牲畜品种改良,随着畜产品市场价格上扬,畜牧业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全年肉类总产量3.53万吨,增长 2.1%,肉猪出栏45.8万头,增长1.6%。年末生猪存栏35.5万头,牛存栏8.02万头,羊存栏4.85万只。
农业产业化取得突破。目前全区已初步建成农产品加工、收购、流通型龙头企业17家,其中市级2家,区级4家,带动了烤烟、茶叶、蚕桑、中药材、特菜等农副 产品基地建设和发展。全年种植烤烟8.9万亩,种烟户1.6万户,桑园面积3.84万亩,种植地牯牛0.9万亩,种植药材1.2万亩。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作用突出。2003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2%,提高 5.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6.3个百分点。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5.3亿元,增长 2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产值 14.44亿元,增长23%,按可比价格计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2%。
新产品开发力度大,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时代魅力”、“时代珍品”朝天门香烟和“蓬江”牌特级牛肉脯等新产品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 产品产值达7.63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占总产值的50%。全年生产卷烟24.24万箱,增长9%,其中一、二、三类卷烟增长76.2%,四类及 以下卷烟下降 23.2%,一、二、三类卷烟所占比例由上年的32.4%提高到52.4%,提高20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亿元,增长24.2%;工业产销率为99.2%,与上年持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为204.7,提高2个百分点,按可比口径计算提高9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9.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5.7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 70.2%;企业亏损面为17.6%,下降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89.2%。
建筑业平稳发展。2003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27亿元,比上年增长6.1%。
三、固定资产投资
地方投资增势强劲。2003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渝怀铁路黔江段完成投资4.86亿元,减少1.73亿 元,下降26.2%,剔除渝怀铁路建设后全区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5.6亿元,增长34.6%。从投资种类看,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6.53亿元,增长 8.4%;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44亿元,下降11.9%;房地产开发实现高速增长,完成投资1.4亿元,增长110.4%,房地产业正在成为我区新的投 资热点。从行业投资看,工业完成投资3.96亿元,增长129.4%;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0.71亿元,增长260.1%;交通邮电业完成投资10.12 亿元,下降13.8%。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了对支柱产业的投资,推进了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从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下降,民间投资增长较快, 全年国有单位投资完成16.81亿元,下降0.4%;民间投资完成3.66亿元,增长1.8倍。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区39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1.88亿元,比上年增长48.3%,舟白电站、太极水库、正阳供水厂、新城区开发等16个项目 实现开工,“2小时黔江”、城市防洪、农网二期、农村能源等18个续建项目顺利推进,“8小时重庆”黔江段、联通CDMA三四期、电话双通、污水处理厂等 9个项目完工或基本完工。渝长高速公路黔江段、阿蓬江水电开发、城网改造、世行贷款城镇化基础设施等33个重大前期项目进展良好,其中10个项目获市计委 可研审批,12个项目进入国家、市有关部门审批程序。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签约协议项目 35个,协议引进资金14.7 亿元,实施项目20个,实际到位资金1.63 亿元 ,增长30.3%。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交通运输业受非典的影响较大,全年客运量、货运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3年,全区完成客运量1040 万人,比上年下降2.7%,货运量 252.9万吨,下降24.6%;完成旅客周转量36900万人公里,增长2.7%,货物周转量8507万吨公里,下降 13.4%。
邮电通讯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374万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邮政业务量完成1191万元,增长12.9%;电信业务量完成 8183万元,增长24.2%。年末城乡固定电话总数达59075部(含小灵通),增长14.5%,其中市内电话32503部(含小灵通),增长 12.4%;农村电话26572部,增长17.1%。互联网发展快速,年末全区有互联网用户3219户,其中ADSL和光纤接入宽带用户2139户。
五、国内贸易、物价和旅游
2003年,消费品市场因非典影响一度波动较大,全年呈平稳增长态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城区实现消费品零 售额7.02亿元,增长9.5%;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13亿元,增长5.8%。餐饮业增长较快,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4亿元,增长10.5%,比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快2.4个百分点。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 2.64亿元,增长8.2%。
市场建设和市场培育加快,住房、汽车和教育等消费热点开始升温。2003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8亿元,增长8.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的96.8%。建成武陵山家居市场和一批重点集镇农贸市场,引进新大兴集团依蝶购物中心、陶然居等一批名企业连锁店,新的商业业态正在形成。商品房销售 继续保持较好势头,全年实际销售商品房2.81万平方米,预售0.55万平方米,汽车和教育等消费热点开始升温,带动全区消费市场日趋活跃。
市场物价小幅下降。全年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3%,其中非食品价格指数96.4% ,服务价格指数97.4% 。在消费价格指数中,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9%,食品类上涨1.5%,居住类下降0.8%,交通和通讯类下降2.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 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下降4.4%,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4.6%,衣着类下降8.6%。
旅游业快速发展。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旅游发展日益升温。全年接待旅游人数4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3%,旅游总收入0.48亿元,增长53.3%。
六、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再创新高。2003年全区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6亿元,达到6.18亿元,比上年增收1.16亿元,增长23.1%。其中上划中央两税收入4.44亿元,增长23.3%;地方财政收入1.74亿元,增长22.7%。
财政支出小幅扩张,结构优化。全年财政总支出 6.91亿元,比上年增支0.36亿元,增长5.5%。在保持对基础建设支持的同时,加大了对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全年基本建设支出1.87亿 元,下降1.4%;教育事业费支出0.8 亿元,增长1.4%;卫生事业费支出0.26亿元,增长18.1%;社会保障补助支出0.15亿元,增长40.8%。
金融业运行平稳,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0.65亿元,比上年增加 2.62亿元,增长14.6%;各项贷款余额为27.82亿元,增加3.59亿元,增长18.6%;金融机构全年累计现金收入73.46亿元,现金支出 7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4%和8.6%,收支相抵后净投放现金1.14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560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80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880万元。保险赔付金额达1142万元,下降15.9%,其中财产险赔付890万元,人身险赔付252万元。
七、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13元,比上年增加1413元,增长23.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6322元。城镇居 民人均消费支出5562元,其中用于食品的支出1751元,占31.5%;用于教育文化及娱乐方面的支出607元,占10.9%;用于居住类支出846 元,占15.2%。与上年比较,城镇居民用于食品支出比重下降,用于教育文化、娱乐及居住支出比重上升。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16元,比上年增加136元,增长8.6%,是新区建立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从农民收入构成 看,人均工资性纯收入522元,增加26 元,增长5.2%;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079元,增加90元,增长9.1%;人均财产性纯收入13元,减少3 元;人均转移性纯收入102元,增加23元。全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79元,比上年增加203 元,增长14.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02元,增加47元,增长3%。农民家庭耐用物品拥有量增加,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视机已达77台,其中彩电 42台。
八、教育和科技
“科教兴黔”战略逐步推进,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2003年,全区有中等专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20所,职业中学3所,小学243所,特殊教育(聋人)学 校1所;全区专任教师数为0.38万人,其中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数为0.37万人,比上年增加0.01万人;在校学生8.37 万人,其中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为8.37万人,增加0.39万人。2003年高考升学再创佳绩,全区1228人参加高考,被全国各类大学录取1106 人,升学率达90.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7.7个百分点,居周边区县之首。
教育信息化取得突破,教育科研水平日益提高。2003年6月,教育部批准我区为全国现代教育项目综合试验区。全年新增了25个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收视点,为 70所村小配备了光盘播放系统,全区共101所中小学建起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点。建立完善了10个区级教育实验基地,及时跟踪全市、全国教育新动态,广泛开 展课题研究,大胆推广应用优秀科研成果、改革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扎实开展新课改实验,成效显著。
科学事业和技术研发取得进展。2003年,全区向市科委申报5个项目,己立项4项,其中“黔江网络培训中心”已纳入国家863计划,目前设备已投入正常使 用。全年编制区级科技项目22项,启动实施20项,其中成果推广应用12项,攻关项目6项,软科学项目4项,“地牯牛产业化综合技术研究”、“烟叶烘烤自 动温控湿控技术试验推广”两个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项目进展良好。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3年末,全区有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940座, 广播覆盖率为94.5%,电视覆盖率为95.1%,30个街道办事处、镇、乡所在地都能收到城区光纤电视信号,有40%的行政村能收看光纤电视节目。拥有 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8万册。《黔江日报》发行量稳中有升,并在报纸的版面、内容、质量向高层次迈进,全年有12件作品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和全国少数民族 报新闻奖。
文艺创作成果斐然。黔江电视台摄制的电视散文《大树下的春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荣获全国百家电视台节目展铜奖,并被辑入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电 视散文精品集。我区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啊,沉香木》获2003重庆市政府奖,中篇小说《远寨》、诗歌《花朵还未走到秋天》、散文《拜师》获2003重庆 市政府提名奖。
卫生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2003年末,全区有卫生机构37个,卫生技术人员105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404人,全区卫生机构拥有病床 746张。疾病控制成绩显著,非典防治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妇幼保健成效巩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从上年的64.4%提高到67.4%,孕产妇死亡率从 85.5/10万下降到6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7‰下降到20.1‰,均达到或好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村医疗得到加强,全区现有村级医疗点 217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31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启动,全区13.7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了18个乡镇。特困人口医疗救助工作 继续实施,受益人口达2.1万人。
竞技体育稳步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丰富。我区代表重庆市参加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蹴球、陀螺两项竞赛,夺得蹴球男、女混双金牌,男单第六名;陀螺女子团 体金牌,女单第八名的好成绩。在重庆市首届运动会中,我区有198人参加了七个项目比赛,共获金牌45枚,银牌42枚,铜牌32枚,四至八名42个,奖牌 总数列全市第一。在本届运动会上,我区还唯一荣获市运会所设七项大奖。我区体校全年向市体工队输送运动员6人,输送集训队员43人,为社会培养体育骨干 250余人。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年举办了黔江区“交通枢纽杯”元旦万人长跑活动,第三届武陵仙山登山比赛,“弘扬建材杯”全国女篮邀请赛,“水电杯 ”全民健身活动。组织节假日、周末体育活动和协会体育、社区体育活动共150余次。全年共开展各类体育活动项目达22个,参与人数达8万余人次,观众达 25万人次,逐步形成了全民健身、人人参与的良好态势。
十、环境保护
2003年,我区环境保护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结合防范非典工作,扎实推进了“治企、清新、碧水、宁静、固废、生态、能力”七大工程,有力促进了全 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区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黔城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Ⅱ级标准;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为 100%,饮用水源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4.2、64.9分贝,较上年分别下降1.0、 2.8分贝;农村环保工作得到改善,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控制。
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深入。完成对11家大型餐饮业含油废水治理和2家大型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工作;加大噪声污染查处力度,累计纠正噪声污染行为104 起,查处文化娱乐噪声19处;加强“推清”成果巩固,累计规模整治燃煤三产业295家,查处燃烧散煤行为16起;实施“禁放”,树立了环保新风;狠抓了机 动车尾气治理,全年共检测机动车1132辆,重新安装净化器490辆,治理合格率达89%。巩固工业污染源达标成果,对黔江卷烟厂等4家重点企业和中心医 院重点医疗单位共11台污染治理设施实行一月一指导制度,全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率达100%,工业污染源达标率100%。
生态环境保护和 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完成《小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等有关材料的编制工作,并通过重庆市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初审。全年累计退耕还林7万亩,荒 山造林5万亩,实施天然林管护125万亩,封山育林8.35万亩,全面推进了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新建沼气池5500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平方公里。
十一、人口、扶贫开发和人民生活
2003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0.44万人,比上年增加0.4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6.95万人,增加0.09万人;农业人口43.49万人,增加0.3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869人,人口出生率为13.7‰;死亡人口3672人,人 口死亡率为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
扶贫开发稳步推进。2003年解决了0.8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了1.3万人和1.1万头牲畜的饮水难问题;新修特困村村道264公里,实现了 91%的特困村通公路;解决了36个村4100户的零星通电问题,实现了94.5%的特困村通电话;完成贫困户住房改造112户,开展扶贫培训1200人 次;全年安排特困村项目98个,资金615万元,向市上申报财政扶贫项目117个,信贷扶贫项目13个,市上下达我区财政扶贫资金计划1012万元,落实 信贷扶贫资金计划1.41亿元。狠抓蒲花河综合扶贫开发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了片区扶贫,提高典型示范的辐射能力,一年来,园区人均纯收入实现2000余 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00元左右。同时实施的金溪镇桃坪村村级扶贫示范工程和武陵村旅游扶贫综合扶贫开发试点工程取得成效,社会扶贫及对口帮扶工作效果 明显。
再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取得成效。大力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563个,指导帮助企业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1802人实现就业和再 就业。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全年共减免税收298户298人,减免金额216万元;减免行政性收费1601人,减免金额69万元。狠抓 国有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确保进中心人员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全年进中心167人,发放基本生活费12万元。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442人,登记 失业率2.9%。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474户,12016人,占全区非农业人口的17.3%,全年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926万元。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13元,比上年增加1413元,增长23.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6322元。城镇居 民人均消费支出5562元,其中用于食品的支出1751元,占31.5%;用于教育文化及娱乐方面的支出607元,占10.9%;用于居住类支出846 元,占15.2%。与上年比较,城镇居民用于食品支出比重下降,用于教育文化、娱乐及居住支出比重上升。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16元,比上年增加136元,增长8.6%,是新区建立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从农民收入构成 看,人均工资性纯收入522元,增加26 元,增长5.2%;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079元,增加90元,增长9.1%;人均财产性纯收入13元,减少3 元;人均转移性纯收入102元,增加23元。全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79元,比上年增加203 元,增长14.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02元,增加47元,增长3%。农民家庭耐用物品拥有量增加,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视机已达77台,其中彩电 42台。
注:1. 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 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规定,从2004年起,地区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特定地区的GDP用行政区的名称作定语,以示与全国GDP的区别。
3.人口数据为公安人口年报年末户籍人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