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区统计局>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公报
您当前的位置: 区统计局>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公报
  • 索引号 11500114009130039C/2003-01520
  • 主题分类 统计
  • 体裁分类 统计分析
  • 成文日期 2003-03-06
  • 发布日期 2003-03-06
  • 文件标题 2002年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发布机构 黔江区人民政府
  • 有效性

2002年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区各族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机遇,以“一枢纽六中心”为载体,围绕加速构造“渝东南经济中心”的战略目标,立足实际,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区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初步统计,全区2002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是重庆直辖以来我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增长质量最好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 加值4.77亿元,下降2%;第二产业增加值11.28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6.73亿元,增长11.4%。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例由2001 年的24.1:46.0:29.9调整为2002年的20.9:49.5:29.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34.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单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培植乏力;投资主体单一,对外开放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状况仍未根本改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大等。

  一、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7亿元,比上年下降3.4%,其中农业产值4.8亿元,下降6.2%;牧业产值3.16亿元,增长6.8%;林业产值0.69亿元,下降2.5%;渔业产值0.12亿元,增长4.6%。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继续调减,经济作物比重上升。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28万亩,比上年下降3.6%,粮经作物比例由上年的77.1:22.9调整为72.1:27.9。全年粮食总产量23.04万吨,下降10.1%。全年共计推广“双杂”良种38.1万公斤,实现良种普及率95%;油料产量1.02万吨,下降12.4%;烤烟产量0.73万吨,增长2.9%;水果产量1.27万吨,下降1.6%。

  畜牧业平稳增长,全年猪牛羊肉产量3.31万吨,增长3.4%,年内生猪出栏45.08万头,增长0.14%。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林业快速发展,完成退耕还林还草3000公顷,造林面积6033公顷。

  农民收入增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0 元,比上年增加70元,增长4.7%。其中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96元,比上年增加39元;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952元,增加37元;财产性收入16元, 减少33元;转移性收入116元,增收27元。全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376元,比上年增加104元,增长8.1%。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以调整产品结构和深化改革为中心,强化产销衔接,提高运行质量,生产明显提速。2002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1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轻工业实现产值11.98亿元,增长25.5%;重工业实现产值4.07亿元,增长2.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产值11.74亿元,增长22.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速增长,产品销售率继续提高。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轻工业产值10.03亿元,增长27.9%;重工业产值2.59亿元,增长3.7%。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实现产值9.9亿元,增长15.0%;股份制企业实现产值2.66亿元,增长57.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新产品开发成效显著,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新产品产值达到5.63 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倍,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0.9%提高到59.6%。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产品结构调整成为推动工业加快增长的最大亮 点。卷烟档次明显提高,一二三类卷烟比重由8.7%提高到32.4%,提高23.7个百分点,四类及以下卷烟比重由91.3%下降到67.6%。水泥产量 增长13.7%,塑料制品增长31.6%,茶叶产量增长8.3%。

  工业经济效益改善明显。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3.61 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2.6,上升67.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5.81亿元, 增长85.9%;企业亏损面为29.4%,上升4.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28亿元,上升21.7%;全员劳动生产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等经济效益 指标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建筑业快速发展。2002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94亿元,比上年增长31.8%。

  三、固定资产投资

  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18 亿元,在上年增长117.6%的基础上增长32.7%,净增4.48亿元。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5.26亿元,增长66.5%;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63亿 元,下降30.0%,房地产投资完成0.67亿元,增长32.5%;其他投资完成0.62亿元,下降21.5%。

  交通运输投资仍是支撑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区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0.2亿元,比上年下降37.2%;工业完成投资2.53亿元,下降22.9%;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投资10.94亿元,增长66.7%。

  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完成较好。全区36个重点项目中除5个未开工和2个停工外,其余各项工程进展顺利,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完成情况较好。渝怀铁路黔江段今年完成投资6.59亿元,“八小时重庆”黔江段本年度完成投资3.15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签约协议项目18个,协议引进资金8.7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5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国外资金700万元人民币。

  四、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2002年,全区完成公路货运量335.3万吨,比上年下降6.0%;完成客运量1068.8万人,比上年增长25.1%;货物周转量为9824万吨公里,下降2.6%;旅客周转量为35917万人公里,增长39.4%。

  邮电通讯事业较快发展,现代通讯能力加强。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643 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邮政业务量完成1055万元,增长22.8%;电信业务量完成6588万元,增长9.4%。年末城乡固定电话总数达 51593部(含小灵通),增长46.2%,其中市内电话28905部(含小灵通),增长35.2%;农村电话22688部,增长63.1%。24个镇 (乡)通城区光纤电视信号,新增25个村通电话,通村率94.3%。开通ADSL和光纤接入宽带业务,移动扩容新建基站7个,联通133CDMA网络主城 区覆盖100%,319沿线、镇乡覆盖率均达90%以上等。

  旅游业发展初见成效。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0.2%,旅游总收入0.31亿元,增长76.2%。

  五、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

  随着促进消费增长的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区消费市场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增幅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城乡市场同步增长,餐饮业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今年城区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41 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0%和9.5%,实现同步增长。从行业情况比较,餐饮业增长最快,实现零售额0.45亿元, 比上年增长13.9%;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89亿元,增长12.9%;制造业实现零售额0.84亿元,增长8.7%。

  非公有制经济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住房、家电和教育等消费热点开始出现。全年全区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0.34亿元, 比上年下降2.6%,占总额的比重下降到3.3%;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总额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住房、家用电器和教育等消费热点开始出现,商品房销售继续保持较好势头,住房装饰、家电、通讯和教育等消费逐步升温,带动全区消费较快增长。

  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六、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再创新高。2002年全区财政总收入5.02亿元,比上年增收1.41亿元,增长39.1%。其中上划中央两税收入3.6亿元,增长49.1%;地方财政收入1.42亿元,增长19%。

  财政支出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支出效率提高。全区财政总支出6.54亿元,比上年增支1.26亿元,增长23.8%。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92亿元,增长74.3 %;教育事业费支出0.79亿元,增长29.1%;卫生事业费支出0.22亿元,增长8.2%;支援农业生产支出0.14亿元,增长23.2%;城维费支出0.29亿元,增长32.7%;首次实现行政管理费负增长,全区行政管理费支出0.75亿元,下降5.6%。

  金融业运行平稳,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8.03 亿元,比上年增加1.77亿元,增长10.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4.23亿元,比上年增加1.1亿元,增长4.7%。金融机构全年累计现金收入 65.96亿元,现金支出68.7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15.9%,收支相抵后净投放现金2.75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838万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83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455万元。保险赔付金额达1358万元,增长8.0%。其中财产险赔付1009万元,人身险赔付349万元。

  七、教育和科技

  “科教兴黔”战略逐步推进,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2002年,全区有中等专业学校2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20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260所,特殊教育(聋人)学校1所。

  成人高等教育有新突破。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在籍学生人数已达4433人,黔江广播电视大学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开放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中期评估。

  职业教育稳步发展。2002年,全区2所职业中学毕业学生396人,新招生342人,在校学生683人,有专任教师68人。民族职教中心和教师进修校顺利实现资源整合,以职教中心为基地开展了跨区县企业职工短期专业培训1600余人,并实施了劳动技能等级鉴定。

  中 小学教育全面进步。2002年,全区普通中小学招生2.11万人,毕业学生1.56万人,在校学生7.9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21万人、0.06万 人和0.47万人。其中高中招生0.19万人,毕业学生0.08万人,在校学生0.43万人;初中招生0.78万人,毕业学生0.64万人,在校学生 2.04万人;小学招生1.14万人,毕业学生0.84万人,在校学生5.51万人。

  高考升学创黔江历史最高水平。2002年,全区1140人参加高考,被全国各类大学录取1034人,提前3年实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高考升学突破千人大关的目标。升学率达90.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7.6个百分点。

  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学校逐步加强了公民道德规范和学生行为规范的普及教育,开展了广泛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时积极开展学生课余文化艺术教育,成效卓著。全年学生参加市级以上书画艺体比赛获奖17人次,参加全国性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98人次,其中全国一等奖8人次。

  科技事业发展较快起步。2002年,我区完成了地震台数字化测震系统的安装调试,并向市科委申报了“草石蚕产业化综合技术研究”、“黔江区信息港建设”、“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高油玉米繁育技术研究”4个项目,前两项被列为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形势良好,全区民营科技企业现已达6家,登记技术交易项目2项,交易额达到1210万元。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2年末,全区有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688座, 广播覆盖率为90%,电视覆盖率达92%。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8万册。《黔江日报》从报纸的版面、内容、质量向高层次迈进。在3个街道办事处和6个乡镇建立了文化站。

  文 化创作取得丰硕成果。黔江电视台创作的《最后一个船夫》荣获第十九届中国电视金鹰文学类一等奖。此外还涌现了一大批其它优秀作品。其中歌词《梦中武陵 山》、《我们是中国我们是龙》入选《中国主旋律》出版;《大门朝天大江东》歌曲入围重庆市优秀歌曲;散文集《生命的屐痕》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龙 沙河》荣获全国“三个代表”征文比赛优秀作品奖;长篇小说《远塞》在《民族文学》杂志发表。

  2002 年末全区有卫生机构39个,卫生技术人员116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421人。全区卫生机构年末拥有病床767张。全区现有村级医疗点170 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260人。全年投资75.2万元进行乡镇、社区医疗机构调整、建设改造,实施卫VIII项目对3.6万人(次)特困人口实施医疗救 助,减免费用32.8万元。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全年举办了武陵山登山比赛、区一届运动会、元旦万人长跑等5 次大型体育活动;举办了端午节龙舟赛等11次节假日体育活动;还开展其他体育活动100余次,参加人数达5万余人次,观众近20万人次,逐步形成了全民健 身、人人参与的良好体育事业发展态势。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全年共有252人参加了市级比赛,共获金牌46枚,银牌32枚,铜牌29枚,团体第一名3个,第 二名10个,第三名4个;全年向市专业运动队输送运动员2人,输送集训队员30人。体校人才网络基地建设快速发展,今年体校新增网络训练点3个,现有6个 网络训练点,在训学生260人,选才遍及周边区县。

  九、环境保护

  2002 年,我区环境保护工作以创建重庆市环境保护模范区为主线,以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为落脚点,努力开展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有力促进了全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经 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区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黔城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Ⅱ级标准的天数达88%,较2001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饮用水源 水质明显好转,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和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得到有效控制,保持稳定。

  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深入。2002 年继续推进清洁能源工程,建立了烟尘控制区4.97平方公里;全年共检测机动车1071辆,其中治理尾气排放超标机动车354辆,治理合格率达86%,继 续开展城区机动车禁鸣,黔江卷烟厂等工业企业投入597万元资金治理污染。城区垃圾处理场完成了相关前期工作,污水处理厂已动工兴建。依法开展了查处环境 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共实施行政处罚34件,受理并处理环境投诉149件。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卓有成效。退耕还林4.5万亩,荒山造林9万亩,天然林管护125万亩,封山育林8.31万亩,全面推进了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建沼气池5000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平方公里。

  十、人口、扶贫开发和人民生活

  2002年末,全区总人口达49.97万人,比上年增加0.6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6万人,增加0.55万人;农业人口43.11万人,增加0.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820人,死亡人口326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4‰。

  2002 年解决了1.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0.95万人的饮水难问题;启动特困村项目47个,解决了44个村276公里通村公路;完成贫困户住房改造84户,扶贫 培训550人;基本建成了蒲花、金光、新桥、桥南、群力等5个文明新村,基本实现组组通电、村村通电话和广播电视。向市上申报扶贫项目193个,争取到市 上无偿扶贫项目资金2002万元。蒲花河综合扶贫开发示范园区建设、金溪镇桃坪村村级扶贫示范工程和武陵村旅游扶贫综合开发三个扶贫试点工程取得成效,社 会扶贫及对口帮扶工作效果明显。

  再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取得成效。全年筹集再就业资金316万元,支出再就业基金180万元;签协议进中心737人(结转373人,新增364人),出中心721人。2002年末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6490户,12912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712万元。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2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增长5.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0元,比上年增加70元,增长4.6%。随着城乡 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年末达到10.66亿元,比年初增加1.75亿元,增长19.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1555元,比 上年增加173元,增长12.5%,农民家庭耐用物品拥有量增加,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视机已达70台,其中彩电20台。

  注:1. 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 GDP、各产业增加值和工农业总产值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据为公安人口年报年末户籍人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