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 关于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的报告
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
关于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的报告
一、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2020年,黔江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统筹攻坚“战疫”“战贫”“战灾”三场战役,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三个100%、四个全保障”目标任务(即剩余贫困人口100%脱贫,已脱贫人口100%不返贫,一般户100%不致贫,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全保障),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1741户45132人,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代表重庆市顺利接受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试点、国家脱贫攻坚专项督查、国扶办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和扶贫交流基地建设调研、全国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评估、全国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成都理工大学第三方评估等检验,给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添了彩、加了分。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陈志刚在黔江调研时指出“黔江区党委政府对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基层干部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感受到脱贫攻坚确实干了实事,农村的变化翻天覆地”。成都理工大学第三方评估组反馈评估意见认为“黔江区“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全部实现,各项扶贫政策全部落实到位。”
(一)责任、政策、工作齐落实,“四个不摘”强化攻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标“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等重要要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推动全区脱贫攻坚工作走深走实。一是“不摘责任”加力推进。区委书记、区长坚持“双组长制”,每周进村入户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每月召开脱贫攻坚专题会。持续深入推进三级书记遍访行动,今年以来,区委书记调研贫困村121次,再次完成65个贫困村遍访工作。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对贫困户实现再走访全覆盖。采取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将目标任务和责任事项分解到区级领导、责任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全区上下以“决战”之姿,冲刺收官之战。二是“不摘政策”加码扶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已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93亿元(高于2019年),实施项目613个。探索创新“三权”分置工作方法(区财政局行使项目资金管理权、区扶贫办行使项目设立管理权、其他涉农部门行使项目实施管理权),强化扶贫资金绩效管理,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各类扶贫政策持续稳定,贫困户政策应享尽享。三是“不摘帮扶”加能攻坚。调整充实区级部门对口帮扶力量,增加5个新成立的正处级单位对口帮扶;对47户未脱贫户新增一名处级领导干部帮扶,为247户边缘易致贫户每户落实一名帮扶责任人;用好国市区三级驻村帮扶力量,强化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工作人员管理,285名驻村干部吃住在村、工作在村、作用发挥在村,帮扶责任人开展结对帮扶12.5万余次,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是“不摘监管”加压倒逼。从10个区级部门抽调31人组成10个暗访督导组,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每月开展“点穴式”督导,发现问题立即交办、现场指导、督促销号。对突出问题进行书面通报,点名到单位、到人头,并将督查结果纳入脱贫攻坚年终考核。参照市上考核体系,设定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分值为20分,脱贫攻坚战考核实行扣分制,最高扣10分。
(二)战疫、战贫、战灾齐步抓,最大力度消除影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自然灾害,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等会议上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率先在全市打响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收官大决战”,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灾情影响,成为全市首批6个“低风险区县”之一,全区无贫困群众因疫因灾返贫或新致贫。一是真金白银抓实就业扶贫。成立就业扶贫百日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研究就业扶贫工作机制,对全区贫困劳动力信息进行全面摸排,建立各类贫困劳动力就业台账10余本,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底细清、情况明。大力开展贫困人员职业培训3493人次,分类制定了供需服务清单,有序组织引导建卡贫困户外出务工20432人,超过2019年1052人,开发公益岗位帮助建卡贫困户就业3583人,兑现贫困人员各种就业补贴1654万元。对涉贫企业和扶贫车间落实“一对一”“点对点”帮扶机制,全区涉贫企业和扶贫车间在3月底前全部复工复产。新创建就业扶贫示范车间12个,累计达到19个,吸纳建卡贫困劳动力148人就近就业,发放贫困人员创业担保贷款38笔418万元。二是线上线下联动消费扶贫。加大扶贫产品认定力度,累计认定扶贫产品189个。发放《关于优先采购本地农产品倡议书》,制定《黔江区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方案》,充分发挥中央单位定点帮扶、鲁渝协作、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预算单位预留份额采购、社会力量等作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加强消费扶贫,截至11月底,完成消费扶贫1.0415亿元。大力推广中国社会扶贫网,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扶贫,71596人注册爱心人士,10余万人注册消费扶贫“重庆馆”,黔江入驻商家销售扶贫产品金额234万元。33个“爱心超市”于6月底投入运行,开展“携手扶贫济困、助力脱贫攻坚”募捐活动,募集爱心捐款77.6万元。签订50台消费扶贫专柜安装合同。三是硬化举措落实兜底保障。第一时间统筹资金220余万元对全区44844名贫困人口每人落实50元生产生活扶持资金,兜底解决贫困户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生产生活困难。深入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专项行动,截至11月底,2845户6672名贫困人口享受城乡低保,183人次贫困人口享受临时救助40.9万元。及时下发《关于做好灾害天气防贫减贫相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防汛救灾中精准扶贫工作的通知》,统筹4000余万元用于交通、饮水、房屋、产业等灾害重建。
(三)保障、后扶、增收齐赋能,补短强弱巩固成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重要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致贫返贫监测和帮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扶贫小额信贷等工作,开展定点攻坚,找准短板弱项,全面兑现各项扶贫政策,不断巩固脱贫成果。一是聚焦“突出问题”全面清零。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持续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健全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资助政策体系,精准落地教育资助政策,落实教育发展基金400万元,兑现各类教育资助8436.81万元,惠及学生11.98万人次,办理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735.8万元,惠及学生3758人,适龄儿童少年全部接受义务教育、确保了零辍学。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精准落实健康扶贫政策,筹集资金1800万元充实健康扶贫医疗基金,落实资金834.96万元资助贫困户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截至11月底,全区现有建卡贫困户44863人中,除20人参军外,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报销4871万元,医疗救助报销2568万元(其中建卡贫困人口报销670万元)、健康扶贫基金报销1281.35万元,建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得到全保障。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开展三轮住房安全排查鉴定,贫困群体房屋鉴定全覆盖,落实房屋整治与环境提升资金1100万元,整治提升1800余户农户住房,全区农村现存危房全部“动态清零”,住房安全率达100%。实现饮水安全有保障,实施193个村(居)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对2434个集中供水工程、2119处分散工程开展了水质评价,印发《黔江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建立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农村饮水保障、饮水安全“两个100%”。二是聚焦“防止返贫”筑牢防线。开展定点攻坚行动,确定了“3+27”个定点攻坚村(3个市级定点攻坚村、27个区级定点攻坚村),成立区级定点攻坚队,明确“1名区级领导+1个区级部门”攻坚1个村(社区),高位推动定点攻坚行动,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工作质量,定点攻坚任务全部完成。制定《黔江区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的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为每户边缘易致贫户落实一名帮扶责任人,为边缘易致贫户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122户32.95万元、就业扶持资金67户20.1万元,办理扶贫小额信贷7户32万元,全面实现脱贫监测户100%不返贫、边缘易致贫户100%不致贫。三是聚焦“利益联结”稳定增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培育壮大扶贫产业,促进贫困户以产业为支撑稳定增收脱贫。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连续13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蚕茧产量连续10年全市第一。由19名农业专家组成6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认定433名产业指导员,今年到贫困户入户指导产业发展4.6万余次,7295户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实现有劳动力且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产业覆盖率100%。出台产业到户扶贫资金奖补政策,已兑现扶持资金1307.42万元。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10个、家庭农场610个、种养大户和专业大户2600家、农业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396个。印发《关于健全完善扶贫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意见的通知》,全区53家龙头企业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直接解决就业363人,联结带动贫困户2636户;313家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带动贫困户直接就业2567人。四是聚焦“搬迁后扶”持续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政策配套,出台《分解落实降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过渡期和巩固期生活成本政策措施》,落实菜园地补助、水电气费用20%优惠、公交出行等保障政策,确保“稳得住”;出台《黔江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建设安置区食用菌产业园1个,为每户搬迁户配备一个0.5的亩食用菌大棚,探索“公司+专业合作社+搬迁户”经营模式,实现搬迁户资金入股、资产出租、就地就业,获取“股金+租金+薪金”“三金”收益,安置点贫困户产业覆盖率100%;按照“劳务协作转移一批、工业园区吸纳一批、创业扶持带动一批、发展产业就近就业一批、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一批”的工作思路,做好后续就业保障,出台《黔江区李家溪易地扶贫搬迁人员职业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黔江区李家溪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持工作实施方案》,实现每户搬迁贫困户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五是聚焦“金融帮扶”强筋壮骨。严格落实“5万元(含)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金”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今年新增扶贫小额信贷850户次3880.1万元,历年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5108户次2.17亿元,贷款余额1.46亿元,贫困户获贷率44%(含边缘户9户38万元),兑现财政贴息资金533万元。对受疫情影响还款困难等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积极落实延期、展期等各项优惠政策,今年累计延期23.8万元,展期298.9万元,为贫困人口克服疫情、灾情影响、发展产业提供了资金保障。
(四)组织、整改、成效齐用力,工作质量有效提升。我们坚持把巡视“回头看”整改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以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为主线,统筹推进各类反馈问题整改,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严格对标对表,有效提升了脱贫攻坚工作质量。一是高位推动整改。按照“1+10”的组织机构模式,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区长任副组长,区级相关领导为成员的落实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委、区政府分管扶贫工作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并组建10个专项小组,分别由有关区领导任组长,分块、分组、分人推动整改工作全面落实。二是严格对标整改。制定《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方案》《国家反馈2019年重庆市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问题整改落实方案》《区委常委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方案》,对相关问题实行项目化、事项化、清单化整改管理,建立问题、任务、责任“三张清单”,实行挂图作战、打表推进、销号整改。三是销号清零整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5类6个具体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国家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指出6个具体问题和反馈重庆的共性问题全部完成整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中涉及脱贫攻坚的5项问题全部整改完毕并长期坚持。
(五)监督、问责、关爱齐推进,作风锤炼扎实过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能否完成任务,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重要工作要求,做细做实日常监督,持续开展专项治理,加大问责力度,关心关爱干部,全区扶贫干部作风更扎实,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战。一是政治监督走深走实。将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纳入区委巡察监督重要内容,启动第八、九轮巡察,对22个区管党组织开展常规巡察,对30个村(社区)党组织开展延伸巡察。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制定《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八条措施》,有序推进民生领域“2+2”集中整治,督促全区聚焦整治内容深入开展集中整治,积极开展扶贫领域“以案四改”工作,努力从源头上防止老问题复燃、新问题萌发、小问题坐大。二是查处问责坚决有力。全面起底清理今年以来的扶贫领域问题线索52件,健全工作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对上级转办交办的问题线索实行直查直办,实现了扶贫领域问题线索“零暂存”,办理率达100%。目前共查处扶贫领域违纪违法问题13件14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2人、组织处理2人;问责扶贫领域工作不力、作风不实3人。三是关爱扶贫干部到位。牢固树立“组织管干部、干部管干事”的用人导向,始终坚持“扶真贫、真扶贫”工作取向,重用提拔工作出色、表现优秀、群众拥护的扶贫干部,用真情点燃扶贫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今年提拔重用区管干部90名,其中29人来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乡镇街道和驻村工作队,保证了扶贫干部有为有位。
(六)互访、交流、援建齐帮扶,对口协作成为示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我们认真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加强与中信集团、山东省日照市、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永川区沟通衔接,积极争取帮扶支持,努力打造工作示范。一是密切高层互访。区委书记、区长主动带队到中信集团、山东省日照市、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永川区汇报衔接工作,中信集团朱鹤新董事长、奚国华总经理、任生俊监事长,日照市委书记张惠、常务副市长刘兆亮,永川区“四大家”主要领导先后到黔江开展调研帮扶,有力推进中央定点帮扶、东西扶贫协作、市内对口帮扶提质增效、走深走实。二是强化人才交流。中信集团选派3名干部到黔挂职,与山东日照互派7名行政干部挂职,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向我区选派干部21名,与永川区互派党政干部8名、选派1名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到我区企业挂职,引进山东日照、永川区70名医生、教师、农技人员来我区开展支医、支教、支农工作,选派41名医生、教师、农技等专业技术人员到山东日照、永川区交流学习。中信集团驻村第一书记肖鸣、山东省日照市支医医生柏明晓、市卫生健康委帮扶集团驻村第一书记田杰荣获2020年度重庆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三是彰显示范效应。到位各类帮扶资金7928.8万元。中信集团按市场化原则与黔江签订总投资120亿元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项目,成立重庆三塘盖文化旅游发展公司推进项目实质性启动。成功打造黔江—日照飞地经济产业园,新引进海通茧丝绸全产业链项目,协议投资3.5亿元;在日照市设立“黔江农特产品专柜”20个,已投入运营12个,就地销售黔江区特色农产品,已向山东销售特色农特产品1974.42万元。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打造的“三金品牌”更加完善,坳竹风竹制品扶贫车间正式开工。在永川区组织下,以重庆市六九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小拇指畜牧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五家生猪养殖企业与永川区重庆明高食品有限公司、重庆颜鹏屠宰有限公司等四家屠宰企业签订了永川黔江生猪扶贫产品购销框架协议,总购销生猪5000头,价值2000万元以上。同时与永川区教育系统达成近600万元的大米和70万元香肠腊肉的采购协议。
二、典型亮点工作
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黔江区创新探索出了一系列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打造了一批新亮点。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首批 “贫困县摘帽案例研究”样本区县,《中国脱贫攻坚——黔江故事》(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黔江:内生型脱贫模式》(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两本反映黔江脱贫攻坚成效图书即将由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公开发行。
(一)创新“三联三促”机制为驻村帮扶赋能增效。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创新“标准+精准”联动、高进优选促“尽锐出战”,“导向+取向”联管、严管厚爱促“愈战愈勇”,“内力+外力”联合、延伸扩面促“战绩提升”的驻村工作“三联三促”机制,在全国驻村帮扶工作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得到国务院扶贫办领导“黔江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创造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黔江精神’又放射出时代光芒,是扶贫战线的一面旗帜”的高度肯定。
(二)创新易地扶贫搬迁“五子登科”机制让群众稳收稳心。李家溪易地扶贫安置点是全市规模最大、唯一在工业园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总用地面积约58.5亩,其中安置居住房面积4.1万平方米。近年来,我区采取帮扶有对子、居住有房子、就业有位子、生产有棚子、种菜有园子“五子登科”后续扶持措施,已搬迁入住全区29个乡镇街道建卡贫困户413户1531人,让他们“搬出一片新天地、迁出幸福好生活”。该安置点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入选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分置”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提高使用绩效。黔江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资金整合,理顺涉农资金管理体系,确保整合资金围绕脱贫攻坚项目精准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重庆市涉农资金整合政策,探索涉农资金整合“三权”分置工作方法(区扶贫办行使项目设立管理权、区财政局行使项目资金管理权,其他涉农部门行使项目实施管理权),实现了资金统筹“全方位”整合、项目分配“全覆盖”规划、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有效助推全区脱贫攻坚走深走实。2017年以来,黔江区累计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9.9亿元,全面保障了脱贫攻坚资金需求,得到审计署重庆特派办的认可并推广。在资金监管上,黔江区通过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等“大数据”对比、分析和预警实现对全区扶贫资金动态管理,有力保障了扶贫资金安全,有效助力“阳光扶贫”“廉洁扶贫”。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曹建明检察长在全国检察系统干部座谈会上对黔江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成为全国“智慧检务”七个典型案例。
(四)创新打造“三金”品牌实现“造血式”内生扶贫。积极推进市级深度贫困镇金溪镇脱贫攻坚工作,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打造 “金溪护工”“金溪被服”“金溪农场”三张金字招牌,实现“造血式”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主战场”变为乡村振兴“示范地”。“金溪护工”累计培训学员411人,在主城、区级医院稳定就业159人,其中贫困户67人,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金溪被服”现有员工70余名,其中贫困群众占50%以上,带动每人每月收入2000-4000元,企业每年还将产值总额的1.5%助力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2019年分红76000元;“金溪农场”品牌逐渐打响,销售我区农产品3000余万元,带动1854户5354人增收致富。11月,金溪镇“三金品牌”又增添了新成员,坳竹风竹制品扶贫车间正式开业。“四金品牌”通过行业帮扶的力量,引进开放的视野、社会的资源、帮扶的力量,搭建起贫困群众致富的平台。
(五)“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焕发时代光芒。深入挖掘脱贫攻坚工作典型,开展“最美扶贫人、最美帮扶人、最美脱贫户”评选,对51人进行大力宣传表扬。人民日报刊发《小小桑树叶治“荒”又致富》《六十岁开始的甜蜜梦想》等稿件26条。中央电视台播出20分钟脱贫攻坚纪录片“一村一寨总关情”,央视多套节目播出黑溪镇胜地社区王贞六同志的脱贫典型事迹。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工人日报等中央媒体刊发《黔江“花果山” 脱贫“摇钱树”》稿件80余条。半月谈第12期以《一块小菜园、稳住易地搬迁心》为题,报道我区李家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刊发《黔江:三级书记抓扶贫、吹响决胜冲锋号》《黔江打响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等稿件700余条。
(六)创新“八化”机制延伸绿色产业链厚植益贫效益。以发展蚕桑产业为抓手,厚植让贫困群众长期、稳定获得产业收益和增值收益的益贫性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全区茧丝绸产业发展指挥部,构建区、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实现产业“组织化”“专业化”。创新发展模式,从浙江省桐乡市引进茧丝绸龙头企业、山东省日照市引进海通丝绸,推行“公司+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创新技术运用,创新“六化五配套”技术路线,实现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创新综合开发,建立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桑+”立体农业,实现产业“链条化”“立体化”。2020年,全区产茧6万余担,实现产值1.2亿元,全区建卡贫困户469户种植蚕桑增收致富,同时全区蚕桑产业带动2300余名贫困人员在合作社或大户务工增收。
三、五年成效变化
2015年以来,黔江区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区上下整体动员、尽锐出战,以前所未有的领导力度、前所未有的动员力量、前所未有的资金投入和前所未有的精准程度推进脱贫攻坚,全力推进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等“五个一批”脱贫攻坚重点工程,发生了六大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4万元,较2014年增长77.7%,建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3余万元,较2014年翻一番。二是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村通畅率、村民小组通达率均达100%,农村人畜饮水实现饮水保障、饮水安全“两个100%”,农村现存危房全部“动态清零”,住房安全率达100%。三是产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亩收万元立体农业基地15.26万亩,优质桑园8.3万亩,特色蔬菜基地26万亩,优质水果基地13.7万亩,实现在家有产业发展意愿、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产业覆盖率100%。四是群众内生动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焕发时代光芒。五是干部作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干部遍访、教师家访、医生随访”三访制度,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全员参与、誓师立令、尽锐出战,做到帮困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确保摘帽不摘帮扶。六是社会事业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小学师资和乡村医生全面补齐,农村学校和卫生院(卫生室)全部达标,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民政兜底扶贫全部得到保障。
经过近年来的艰苦奋斗,黔江区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于2017年历史性摘掉国家贫困区县“帽子”,群众认可度达96.87%,成为重庆市及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首批通过国家评估验收的摘帽区县之一,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首批“贫困县摘帽案例研究样本区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三个满意:一是人民群众满意。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他们摆脱千百年来困扰的贫困问题由衷高兴,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喜形于色,发自内心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二是各级干部对脱贫成果满意。全区各级干部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昂扬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忘我的敬业奉献,为能够有幸参加脱贫攻坚战并取得决定性胜利而感到自豪和光荣。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和市委、市政府满意。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清平、夏更生、陈志刚先后来黔江调研,交通部副部长戴东昌、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副部长刘焕鑫先后代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到黔江督查,市委陈敏尔书记、唐良智市长等市领导多次到黔江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对黔江区脱贫攻坚工作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特此报告
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
2020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