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民政局关于印发2024年工作总结的通知
黔江民政发〔2025〕4号
重庆市黔江区民政局关于印发2024年工作总结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民生服务办公室(便民服务中心),机关各科室、直属各单位:
现将《重庆市黔江区民政局2024年工作总结》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总结经验,及早谋划2025年工作。
特此通知
重庆市黔江区民政局
2025年1月24日
2024年民政工作总结
2024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有力领导和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区民政局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推进“九项行动”、办好“六件民生实事”为载体,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尽心竭力做好各项工作,工作成效明显。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打造民政党建“融合网”。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健全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年召开党组会议25次,理论学习中心组12次,将党内法规、通用法律和民政法规政策纳入党组会、中心组等学习,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严格执行意识形态工作各项规定,抓实保密、党风廉政、宣传统战、精神文明、民族宗教、党务群团等各项工作。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开展主要负责人讲专题党课、参观廉政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等活动。制定《区民政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实施方案》,扎实抓好殡葬、儿童福利、社会救助、养老4个领域集中整治工作,先后召开39次党组会、专题会、推进会等研究推进民政领域集中整治工作,发现并整改问题30个、建立完善工作机制14个、办理民生实事33件。移交区纪委监委立案调查线索2条,退还殡仪馆乱收费1218户丧属款项28.28万元,制定《区民政系统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精心部署和启动实施为期1年的专项整治行动。
(二)秉持温情救助理念,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持续实施“精准保障”行动,落实落细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累计发放各项救助保障金1.72亿元,定期定量保障对象4.6万余人,确保困难对象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按照全国全市统一部署,10月份圆满完成向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514.6万元,及时传递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关爱。持续完善主动发现、精准核查比对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水平,累计核查2.4万户次7.8万人次,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8911户17370人,发放低保救助资金1.18亿元;保障城乡特困人员1936人,发放特困供养资金2442.8万元;认定低保边缘家庭人口1774户5053人,占低保总人口的29%,同比上年增幅404%;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346人次502.8万元,次均救助3736元,临时救助人次、救助水平同比上年双增长;保障精简退职对象24人25.402万元,兜底保障已脱贫户、监测户7461人。资助24316名困难对象参加“民政惠民济困保”保险,理赔1393人次189万元。建成1个区级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探索推进“解需暖心”实事,1046名散居特困老人照料护理服务更到位,经验做法获《民政部简报》刊载。深入实施社会救助“一网通办”,“渝悦·救助通”线上申请量6118件次、申办率达99%,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建设5个城区流浪乞讨临时救助点,积极开展了“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等专项救助行动,全年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29人次,护送返乡14人次,回访16人,成功竞得国家级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项目。
(三)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编织老龄群体“幸福网”。持续实施“渝悦养老”行动,全面推进“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居家—社区—机构”链式养老服务体系,努力开创养老服务新局面。新建成石会老年养护院、桐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项目,改建黔江区濯水旅居养老中心,全区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达到2143张、护理型床位1803张,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84.1%,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3.98%。持续培育本土企业品牌化发展,支持黔江颐养院、盛黔残疾人集中供养中心开展助医服务,打造康养联合体,其中黔江颐养院成功创建市级三星级养老机构,其余创建一、二星级养老机构7家。探索推进“邻里+集中”创新性互助养老和“六送六进”幸福村等农村养老服务模式,11月份获得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组和市级认可。以“六送六进”养老幸福村(送医进村、送浴进院、送跞进坝、送爱进门、送悦进寨、送需进家)品牌建设为抓手,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助医、助洁、助行、助急等服务,惠及老人5万余人次。新建正阳街道朝阳社区、冯家街道龚家坝小区、白石镇中河社区等老年食堂15个,月均服务人次数7100人次。对我区3540名特殊困难老年人实现“每月一探访”,联合区残联实施孤残老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适老化改造1637户,发放高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补贴333.34万元、惠及1428人,发放百岁老人生活补贴10人2.08万元,出台《黔江区高龄津贴发放实施办法》,12月为我区1.3万名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发放第一批高龄津贴18.49万元。
(四)建立健全政策机制,夯实困难儿童“保护网”。持续实施“渝童守护”行动,着力提升儿童福利工作水平,保障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艾滋病感染儿童233人,发放生活保障金380.98万元,发放助学金36.18万元340人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更加健全,制发《城乡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扎实开展“莎姐守未”环境整治回头看,全区1843名留守儿童和233名困境儿童实现动态监测、责任落实、教育关爱、救助保障“四个全覆盖”。开展家庭保护宣传活动90余场次、儿童主任赋能增效行动30余场次,处置因突发事件影响造成监护缺失未成年人救助保护2件,确保家庭监护责任得到有效落实。聚焦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全面实施“守护童心”项目,实现3000余名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探访全覆盖。推进“实施‘童心相伴’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项目,完成团体辅导60场,个案服务28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监测和辅导,为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五)加快推进规范建设,织就社会组织“管理网”。持续实施“渝社有为”行动,规范引导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社会组织党建“两个覆盖”提档升级,设立中共重庆市黔江区民政局社会组织总支委员会,下设4个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规范化建设推动全区398家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强化登管联动,压紧压实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服务职能,会同区发改委、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先后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专项清理等整治行动,全面整治各类乱收费乱摊派行为,在册的65家行业协会商会未发现违规收费情况。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建成1个社会组织服务联合体,通过平台搭建、工作协同、政策联动、资源整合,入驻联合体的社会组织机构14家、新发展社会组织19家,涌现社会组织领头人5人、全市慈善楷模1人。强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规范年检制度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开展非法社会组织和“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整治行动,完成年检376家,对僵尸型社会组织立案调查14家。引导社会组织立足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公益服务,重点支持培育具有品牌建设潜力、示范效应的行业协会商会6个,带动低收入人员17名实现就业,帮扶5家家电会员单位升为规上企业。
(六)守护地名乡愁浓情,编织文化记忆“传承网”。持续实施“乡村著名”行动,加强行政区划和界限管理,完成9个乡镇376公里界线勘定,全面启动21个乡镇(街道)418公里乡镇界线勘测。推进跨省市边区联防联调,结合小南海镇与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大路坝管理区实际,围绕边区和谐稳定目标,共同创新“边区联防联建”机制,念好边区“联、新、融、富、管”“五字诀”,唱好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信息共通、产业共育、平安共创、合作共赢的平安边界“联动戏”,共召开边区联席会议3次、边区春晚1次,边区乡村旅游活动3场次,助力平安边界创建和乡村振兴。深化地名管理服务,设置二维码标志牌7.5万块,设置各类地名标志2810余个,实现 220个村(居)地名标志全覆盖,整合打造乡情馆、村史馆130余个。开展“地名文化五进”和“地名文化润童心”活动30余场。乡村地名和兴趣点设标上图2400条。打造“地名+产业”“地名+美食”“地名+文旅”共计100余个,全年开展乡村旅游、直播带货专场30余次,参加群众8万余人。编撰黔江区消失地名录,收录消失地名100余个。
(七)汇聚“善结黔缘”力量,构建慈善事业“暖心网”。持续实施“善满山城”行动,建成区级公益慈善服务联合体1个、街道联合体2个,培育社区慈善基金12支,储备项目56个。组织开展“善满山城·乡村振兴”慈善募集活动和“久久公益节”活动,指导区慈善会规范5个线上公益平台筹款项目,全年共筹集款物150余万元,实施“爱老慈幼携手同行”“助力黔江乡村振兴”2个重点慈善项目、惠及困难群众2000余人。完成福彩销售5888.89万,同比提高2.3%,连续四年实现净增长,有力支持我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八)提升精康服务水平,打造优质高效“服务网”。持续实施“精康融合”行动,不断强化精神障碍人员关爱服务。完成残疾人两项补贴提标任务,保障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1.02万余人、发放两项补贴1033.23万元。持续推动“跨省通办”“全程网办”“主动服务”等便民服务举措,帮助申请办理补贴774人,累计处理“残疾人服务一件事一次办”99件次。立足山区实际,瞄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人员需求,突出惠民有感,创新“五化五新”举措(组织体系化,构建精康服务新格局;服务标准化,建设渝康家园新阵地;人才专业化,发挥社会组织新优势;康复示范化,推进城乡联动新实践;参与激励化,实现康复信心新提升),建立市级联系指导点1个,14个区级精康融合服务示范点,实现全区30个乡镇(街道)渝康家园全覆盖,助力140余人实现就业,促进835人更好融入社会,全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覆盖率达63.7%,超额完成精康融合三年行动“提质增效年”任务目标,成功承办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渝东南片区现场推进会。
(九)推动婚丧习俗变革,共筑文明黔江“新风网”。持续实施“逝有所安”行动,疏堵结合推动殡葬改革。加大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成黄溪镇公益性公墓,完成石会镇公益性公墓前期手续。稳妥启动火葬区划定工作,印发《黔江区持续推进殡葬改革领域移风易俗专项工作方案》,成立30个乡镇(街道)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工作专班,广泛抓好入户宣传,市民知晓率达90%以上。从倡议缩短治丧时间、倡导文明节俭治丧等方面着手,从源头上减轻群众丧葬负担,民间殡葬从业人员、墓碑石材加工厂全面签署殡葬改革移风易俗承诺书,丧事办理时间压缩50%以上,在殡仪馆治丧费用降低20%以上。持续实施“婚俗新风”行动,积极探索“335”(坚持“三级联动”抓改革、打造“三个基地”促改革、推进“家和五送”实改革)婚俗改革路径和服务模式,设立1个区级“家和”婚姻家庭辅导室,累计开展婚前辅导、婚姻辅导、“冷静期”跟踪离婚疏导服务3000余人次。为2600余对新人举行登记有辅导、领证有祝福、颁证有仪式的“三有暖心登记”服务。编排特色文旅节目,展演土家婚俗节目22场次,在全区220个村(社区)开展婚姻家庭文化、婚俗礼仪、婚俗文化示范主题活动140余场,组织开展集体婚恋交友、金婚集体婚礼、鹊桥会等大型活动10余场,婚俗宣传展示超过3万余人次。持续推进改革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今年顺利通过市民政局婚俗改革试点验收。完成武陵水岸颁证基地打造,今年以来办理结婚登记2488件、离婚登记1074件、婚育一件事151件。
(十)强化责任落实落地,筑牢平安稳定“防护网”。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理念,认真履行行业主管部门职责,推动乡镇街道落实安全生产属地责任、民政服务机构企业主体责任,每月对下属事业单位、民政服务机构进行安全检查。强化养老领域、殡葬领域、救助管理领域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累计检查养老服务机构80余家次,通过巡查、自查发现、整改问题超190个。贯彻落实全市民政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围绕动火安全隐患排查、线路老化隐患排查、施工安全隐患排查等重点,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着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强化信访稳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办理办结信访案件15件,全年未发生重大信访事件,确保民政领域安全稳定。
二、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2024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临的困难、成在的问题依然不少,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公办养老机构发展动能不足,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社会组织发展的质效有待提升,行业主管部门培养发展不够积极,向社会组织发包的公益项目数量偏少,品牌社会组织、特色社会组织的培育成效还不够突出。三是文明殡葬成效还需进一步巩固,“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依然较重,丧事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现象偶有发生。
2025年,黔江民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精神,以机构改革为牵引,积极推动构建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政服务格局,实现黔江民政高质量发展持续进位上档。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赋能。秉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理念,全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激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因地制宜打造民政党建工作品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警示教育,全过程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监督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力。二是扎实推进助力渝鄂湘黔边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改革项目。推进社会救助、公民身后事情、婚育、残疾人服务和扶残助困“一件事一次办”,加强数字民政建设,强化部门协同、打破信息壁垒、畅通服务链条,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养老、儿童、婚俗、殡葬等领域改革。三是健全完善民政服务阵地。积极推动正阳街道桐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项目按预期投入使用,申报黔江区精神康复中心建设项目、水田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黔江区特困人员失能半失能集中照护中心3个大型民政服务项目,有序推进各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夯实民政服务基座。四是探索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功能建设,通过统筹救助政策措施、汇集多元救助力量、整合救助服务资源、精准救助服务供给、畅通联合运行机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救助帮扶服务,全面提升救助服务质效。五是建设“一刻钟”便民养老服务城市。立足我区实际,完善“中心带动、站点流动”的山区特色养老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将“六送六进”养老幸福村打造成为全市特色亮点品牌。六是护航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完善发现预警、监护帮扶、失职惩戒、协调联动“四项机制”,建立健全困境儿童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儿童主任激励保障措施和培训机制。七是推动社会组织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建功立业。强化社会组织监管协同联动机制,完善社会组织服务联合体运营机制,持续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个一”专项行动,强化非法社会组织打击整治工作,加强社会组织日常监管。八是探索推动新时期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公益慈善服务联合体建设,构建三级慈善事业促进体系,推动城乡社区慈善服务场景打造,探索创新“既做大慈善蛋糕、又分好慈善蛋糕”新机制。九是推动“婚登+”融合发展。创新探索“婚姻登记+改革、服务、经济、文化”,深化婚俗改革,拓展婚姻登记服务外延,打造婚登服务家庭教育服务品牌,不断提升群众婚姻幸福感。十是全面深化殡葬改革。稳妥推动火葬区划分调整,深入扎实开展为期1年的全区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专项行动,着重抓好殡葬一条龙服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持续规范殡葬服务机构管理,切实整治文明治丧区内违规治丧问题,大力弘扬厚养薄葬、绿色文明殡葬新风尚。十一是推动“地名+”赋能发展。持续开展地名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充分发挥地名信息在服务黔江城乡数字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地名文化研究,充分挖掘地名文化,不断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服务质量。持续深化鄂渝线黔咸线、黔利段平安边界创建。十二是抓好民政领域安全生产和平安稳定工作。认真抓好民政服务机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民政领域信访矛盾排查化解,努力提升应急处突和防范应对能力,确保不出安全事故、不出稳定事件,持续筑牢安全稳定防线。十三是全力完成精康融合行动“长效机制建设年”建设目标。推动建立“筛查、诊断、治疗、康复、融入”一体化服务链条,完善“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的精康服务网络,全方位提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水平,助力精康患者摆脱疾病、回归家庭、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