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区教委>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基层政务公开>义务教育>教育概况>义务教育发展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区教委>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基层政务公开>义务教育>教育概况>义务教育发展概况

  • 索引号 11500114009130194Q/2025-00008
  • 主题分类 教育
  • 体裁分类 其他公文
  • 成文日期 2025-01-26
  • 发布日期 2025-01-26
  • 文件标题 黔江区2024年教育概况
  • 发布机构 黔江区教委
  • 有效性

黔江区2024年教育概况



黔江区2024年教育概况


2024年,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建设教育强国动员令,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教育优先、质量领先”工作要求,锚定“高质量、强集散、建高地”的发展目标,深化“党建作统领、质量为核心、安全是前提、创新展特色”工作思路,不断巩固和增强教育发展向好态势,推动区域教育高地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 聚焦领航铸魂,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揽,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健全抓党建带全局工作机制,推动教育系统党建工作体系化重塑、整体性跃升。一是党的领导更加有力。区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更加健全,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研究教育工作12次。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的领导职责更加完善,切实凝聚教育工作合力。对照“党建统领八张问题清单”“八张报表”“五项机制”,建立健全督查考评机制和协同推进体系,闭环整改问题228个,交出“高分答卷”。二是党的建设更加夯实。全面完成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新成立党委1个、党支部2个,按期换届学校党支部18个,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1个。配备学校党委书记4名、党总支书记8名、副书记44名,学校党组织会和行政会议事规则进一步规范。深入实施中小学党建质量提升“五双”工程,建成市级“双创”示范校2所,获评市级“双带头人”1人,将42名优秀教师培养为党员。三是从严治党持续深化。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召开教育系统2024年全面从严治党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 开展现场廉政学习120余次,开展学校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70人次。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开展党纪学习120余次,处理违纪党员6人。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组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校园”宣讲123场次,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54次、政治理论学习1000余次,完成5所区管学校巡听旁听工作。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常态化落实自查和风险排查,建立意识形态阵地清单,全覆盖签订管控责任书,做好风险防范与处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大力开展清廉学校建设,印发《黔江区清廉学校建设工作方案》《黔江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小微权力清单和办学行为负面清单》,评选“天理良心·清廉铸魂”主题征文296篇,新华中学“探索清廉学校建设‘四条路径’,绘就清廉学校秀美画卷”获评市级优秀实践案例。

二、聚焦五育融合,育人成效不断提升

围绕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构建系统化落实立德树人工作新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一是立德树人机制更加完善。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顶层设计,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加强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广泛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打造“重走红军路”德育品牌,开发《桂花树》《家在黔江》等校本课程68项,师生获市级以上德育奖励450余人次。体育锻炼全面激活,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所,举办区级体育竞赛9次,参与师生2.2万余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优良率提升6.2个百分点。美育熏陶全面强化,举办区级美育赛事5次,评选艺术表演节目和艺术作品908个,获市级奖项83项。劳动教育渠道全面拓宽,建成市级劳动教育实验校3所、实践性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校5所、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场所)46个、劳动教育示范校8所,立项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劳动教育创新基地1个、市级规划重点课题1个、市级劳动教育课题6个、精品选修课程1门,开发区级劳动教育课程特色课程资源38个,精品课47门。二是教研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构建“区—集团—学校”三级教研体系,举办中高考复习备考、教学视导、区域联盟教研等50余场次、听评课1980余节,教学教研视导实现学段、学校、课程“三个全覆盖”。开展学科优质课比赛10余场次,获市级先进集体奖6个、个人一等奖8个。建成市级科研实验基地校3个,立项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11个,立项高中发展促进计划项目6个,领雁工程项目3个,教育科研成果持续领先渝东南。三是学生个性发展充分彰显。获市级及以上奖励1251人次,其中获亚洲跳绳锦标赛4金3银6铜、全国跳绳比赛17金13银5铜、全国举重锦标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举重比赛资格赛55公斤级项目第5名和第6名各1项,入选残疾人奥运会培养对象1人、“国家运动健将”2人。获重庆市第七届残运会6金9银8铜、重庆市第七届运动会举重比赛2金1铜。黔江区新华小学跳绳队的《绳彩飞扬》亮相央视1月5日CCTV-3综艺频道,喜获“蛇年春晚推荐卡”。

三、聚焦引育扩容,队伍建设持续深化

深入贯彻“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完善教师队伍建、育、管、用机制,持续加大名优教师引育力度,激励更多教师成为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一是“第一标准”不断强化。印发《黔江区2024年师德师风教育实施方案》,持续开展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新时代好老师等师德师风活动,签订师德师风责任书70份,举办师德师风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川渝青年教师风采大赛系列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对标新时代新要求,树立远大追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学生、家长、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二是“引育扩容”全面推进。持续推进铸魂、提升、领航、卓越、曙光“五大工程”,全面提升教师能力素质。通过英才计划、考核招聘等方式,引进高中学校高层次人才39人,新招聘教师24人,选调区外教师32人,定向招聘小学全科教师20名、公费幼师15名。交流提拔校级干部80人,交流调整教师297人,实施协同交流86人,选派支教教师20人,与南充市、高新区、日照市互派教师51人次。开展各项培训2.2万余人次,牵头实施的黔彭武教师研修共同体项目获评“国培计划”优秀案例。获评正高级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2023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1人、重庆市特级教师2人、重庆市“新时代好校长”2人、“新时代好老师”2人,获川渝青年教师风采大赛总决赛一等奖1人、全市小学教师“讲统战故事,话民族复兴”竞赛一等奖1人,入选重庆市首届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指导专家4人,培养市、区级骨干教师272人。三是“尊师重教”氛围浓厚。高规格举办第40个教师节庆祝晚会,表彰“教育突出贡献奖”“ 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 121人,颁发高中学校育人质量贡献奖2个、“班级管理贡献奖”22人、“学科创优奖”58人。落实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人员生活补贴1555.96万元,惠及乡村教师1600余人。

四、聚焦内涵提升,体系贯通更加优质

全面推进渝鄂湘黔边际区域教育高地建设,一体贯通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善,在校学生12.08万人,区外来黔就读学生3.17万人,占比26.24%。一是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整体发力。扎实推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工作,新增公办园1所,推进建设公办园8所,新评定一、二级幼儿园4所,二级以上幼儿园占比达86.0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惠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95.21%、94.02%、60.63%,高于国家督导标准10.21、14.02、10.63个百分点。二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全力推进。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牵引,聚焦群众期盼、办好惠民实事、促进教育公平、激发教育活力,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100%。三是普通高中育人质量强势跃升。持续深化新高考综合改革,成立重庆八中融合教育黔江集团学校,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高中教育“一所龙头名校领跑、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公办民办各美其美”的发展格局构建成型。四是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持续领跑。新增智能汽车网联技术等5个招生专业,入选国家职业教育精品在线课程1个,立项建设市级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个,获评市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个,建成“两群”唯一的重庆市“双优”A类优质中职学校1所。五是其他教育协调发展有效拓展。统筹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切实保障各类群体受教育权利,积极回应教育多元化需求,共筑教育公平新篇章。承担片区矫治教育功能的重庆市黔江培新学校招生办学,黔江电大荣获“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优秀教学单位和优秀科研成果奖、办学绩效评价优秀等次、“开大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招生工作先进单位”“网上学习先进单位”。

五、聚焦集成攻坚,动力活力充分激发

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聚焦“全面发展”“更好服务”“急难愁盼”三大主题,坚持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打通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增强教育事业发展活力。一是教育改革力度持续增强。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承接国家级改革项目2项、市级改革项目5项,获评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1所、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1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所,党建统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经验做法获教育部《“双减”改革每日快报》专题推广,以改革持续增动力、添活力、破难题、促发展的导向基本确立。二是教育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充分发挥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实效,督学责任区由6个优化调整为4个,聘任责任督学42人。坚持挂牌督导与专项督导并举,出动督导人员4200余人次,发现问题600余个,形成督导报告4份,发出整改通知书20余份,开展整改回访300余次,协助学校解决信访、安全、矛盾纠纷20次。三是服务管理行为更加规范。严格执行预算绩效闭环管理,强化学校食堂、超市、校服采购规范管理。严格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秩序,严守教育公平公正底色。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利企惠企政策,开展高频涉企事项审查要点编制及办事指南细化工作。常态化开展民办学校年检工作,规范办学行为,推动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

六、聚焦教育供给,基础建设全力推进

立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增强教育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教育资源现代化,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一是教育保障稳健有力。坚持教育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18.46亿元,较上年增长4.8%。争取资金4.27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17%。收缴教育非税收入1934万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7.44%。募集捐赠资金847.2万元,教育基金会护航教育事业稳健前行。二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持续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完工投用黔江培新学校、13所中小学运动场面层灾后重建工程、人民小学多功能餐厅、舟白中学校运动场及学生宿舍周边滑坡地带地质灾害整治、白石中小学灾后恢复、板栗山幼儿园建设工程。基本完工新华中学女生公寓、实验中学学生食堂工程,有序推进城南小学迁建、万涛小学教学楼、册山小学教学楼工程。三是数字教育迭代升级。投入资金1426万元,新建计算机教室11间、录播教室3间、心理咨询室8间、阅览室3间,添置心理健康设施设备49套,改造国家教育标准化考点3个,升级广播系统10套,采购多媒体设施设备106套,新购图书绘本8.5万册。扎实推进中小学智慧教育建设,加强信息技术融合运用,建成市级智慧教育示范校2所,开展专递课堂700余节,获评市级精品课20节,推送4节精品课参加国家评选。 

七、聚焦群众关切,惠民有感切实增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社会关心、群众关切的教育民生工作定向发力,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满意度显著增强。一是集中整治全面发力。印发《关于教育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聚集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点谋划、高位推动、高效落实。发现问题1799个,整改问题1799个,整改率达100%。二是“双减”成效持续巩固。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推动课堂教学主阵地更坚实,课后服务新阵地更出彩,“双减”经验做法获教育部专题推广。教师、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占比分别达91.52%、98%,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求学生全覆盖。创新“12345”工作机制,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治理体系。全面推广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开展联合执法54次,出动网格员1291人次、执法人员1918人次,对不听劝告、隐形变异、超范围经营、非学科类培训恶意涨价的机构,取缔7所,查处5所,行政处罚14起,出具整改通知书63份,拆除户外广告招牌95块,停播户外视频广告3条,处罚资金28630元,开设监管账户机构覆盖率、缴纳风险保证金机构覆盖率、问题整改率均达100%。三是乡村振兴有效拓展。扎实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629名残障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对重度残疾少年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服务3380次,上课6760学时,义务教育学生失学辍学动态清零。兑现各类国家教育资助8163.37万元,惠及学生11.11万人次。落实营养改善资金2593.89万元,惠及学生2.73万人。办理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6390.24万元,惠及学生5028人。筹集社会资金34.2万元,资助困难大学新生116人。四是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高效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件,政协提案27件、重点建议5件,满意率100%。依托重庆市“民呼我为”专栏、12345热线、公开信箱等平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累计办件212件,回复率100%。健全完善以实际居住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全面启用教育入学“一件事”系统,严格执行阳光招生政策,邀请人大、政协、宣传、政法、网信、司法、公证等部门和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对2900余名随迁子女随机派位。严格落实政务服务“一人分管、一科室受理、多科室协同”工作机制,办理事项11560件,满意度达100%。

八、聚焦安全稳定,育人环境全面优化

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除险清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采取坚决有效措施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坚决遏制发生重特大事故,全区教育系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一是健全管理机制。全面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建设,加快构建系统、科学、高效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建立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与涉校涉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修订完善教育系统综合应急预案(2024年版),编制防踩踏、防欺凌、防侵害、防溺水等工作方案,完善各级各类安全管理责任制实施细则。召开安全稳定相关会议35次,签订责任书、告知书10余万份。配置专兼职工作人员272人,开展校园保安专项培训390余人次。二是推进依法治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修订学校章程58份,聘任法治副校长112名、法律顾问23名,教职员工法治理论知识学习考试合格率100%。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配发法治教材12万册,制作法治教育课件4套,开展“送法进校园”133场次、法治讲座130余场次,开展法治竞赛6场次,参赛师生10万余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励17人次。稳妥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处置信访事项30件,正面回应网络舆情8件。稳控涉教涉校涉生矛盾纠纷和涉稳风险9起,成功化解9起。三是抓实安全生产。深化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开展专项检查12次、执法检查6次、隐患排查4次、线上督查2次,印发检查通报12期、台账2次,处罚办学主体6家,发现并整改隐患290处。深入推进“莎姐守未”行动,摸排不良行为未成年人165人、心理困境未成年人95人、易受性侵学生1039人,建立并动态管理“一人一策一专班”档案260个。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开展“1530”安全宣讲48165场次、“小脸盆”防溺水体验400余场次,开展地震、消防、防灾减灾应急疏散演练266场次。筹集资金333.2万元,建成区级青少年普法教育基地1个、智能监控系统1套,增配摄像头966个,更换灭火器1330具、应急灯525盏,改善学校周边交通标志和道路安全基础设施35处,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得到增强,持续实现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零”发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