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2023年 5月4日,区政府印发《黔江区“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黔江府发〔2023〕8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便于准确理解,现就《实施方案》有关内容作如下解读。
一、出台背景
节能减排是从源头降低能源消费、减少污染物排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有力举措。2021年12月28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国发〔2021〕33号),要求各地区坚持系统观念,明确目标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2022年 9月18日,市政府印发《重庆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渝府发〔2022〕39号,以下简称《方案》)。为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确保完成市级下达我区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区发展改革委根据渝府发〔2022〕39号精神,结合全区实际起草了《实施方案》,经区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公开发布。
二、主要目标
对标市政府《方案》中明确的目标,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了我区节能减排综合工作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5%,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达到245吨、18吨、659.1吨、103.9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绿色动能全面增强。
三、重点工程
对标实施市政府《方案》部署的节能减排十大重点工程,细化落实为24项重点任务,每项任务有措施、有项目、有目标。其中,结合我区实际,对交通物流、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和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做了重点研究和安排。
一是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提出着力提升重点行业能效水平、推进重点行业污染物减量化2项重点工程。拟建项目应对照能效标杆水平高起点设计建设,引导未达到基准水平的存量和在建项目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实施改造升级。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引导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围绕建材、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
二是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提出深入开展绿色园区建设、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2个重点工程。加快正阳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开展工业园区企业清洁生产试点,持续打造静脉产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和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完善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置。
三是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提出实施城镇绿色建造、提升建筑能效水平2个重点工程。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推进建筑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实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推进城镇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应用太阳能光伏,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工程示范,探索近零能耗、低碳(零碳)建筑试点。推动数据中心、冷链物流等领域实施绿色高效制冷改造。
四是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提出发展集约高效运输组织方式、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推动运输装备绿色发展、加快发展绿色物流配送4个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提高铁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交、出租、邮政快递等领域新增或更新车辆时,优先采用纯电动、天然气等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引导发展绿色物流,加快物流设施绿色化改造。
五是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能力3个重点工程。积极推广节能型农业设施设备,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升农村沼气利用水平。完善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制度。开展秸秆综合利用,鼓励畜禽养殖场(户)采取粪污就近就地还田。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六是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提出强化目标管理、深入推进绿色改造、推进示范创建行动3个重点工程。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部门对所管理的公共机构实行能耗定额管理。持续推进公共机构数据中心机房、食堂等重点用能区域及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重点用能系统的绿色改造。提高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充电基础设施数量。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推进能效“领跑者”和水效“领跑者”遴选。
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污染共治工程。提出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跨界水体环境治理2个重点工程。推进毗邻地区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整治。推进交通、工业、生活和扬尘污染协同治理,探索实施PM2.5、臭氧污染连片整治。实现车辆超标排放信息跨区域、跨部门共享和执法联动,加强油品质量联合监管。联动推动河长制,完善联合巡河和联合执法常态化机制。共同推进阿蓬江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
八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提出优化煤炭消费、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2个重点工程。有序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严格控制钢铁、化工、水泥等重点用煤行业煤炭消费,提高煤炭使用效能。推进建材、冶金等行业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企业燃煤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燃气锅炉实施低氮改造,基本淘汰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
九是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程。提出大力推进源头替代、深入实施精细化管控2个重点工程。以工业涂装、家具制造、印刷包装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严格落实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管控,将生产和使用高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的企业列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名单。
十是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提出加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推进固体废物处置设施提质增效2个重点工程。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改、扩建,实施错接、漏接、老旧破损管网的更新修复。鼓励生活垃圾焚烧厂掺烧市政污泥。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全面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加快建设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优化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布局。
四、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
提出法规标准、经济、市场化、统计监测、人才队伍等8个方面、20项政策措施。
一是优化完善能耗双控政策措施。落实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和能耗强度降低目标确定的年度能源消费总量目标。落实能耗强度年度弹性管理,贯彻落实全市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机制。优化完善节能审查机制。依法依规做好节能监察管理,聚焦工业、公共机构、数据中心等行业重点用能单位进行专项监察,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
二是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环境质量改善要求分解减排目标任务,强化总量减排监督管理。进一步发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引领作用,加强规划环评、区域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禁止在工业园区外扩建钢铁、焦化、建材、有色金属等高污染项目,禁止新建、扩建不符合国家石化、现代煤化工等产业布局规划的项目。
三是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优化项目管理方式,从产业规划和政策、审查审批手续、节能降碳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以下称“两高”项目)严格把关。加强对“两高”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等审批程序和结果执行的监督评估。加强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当量值)及以上的“两高”项目的能效监测,严格落实“两高”项目融资政策。
四是健全法规标准。严格落实地方性法规制度。贯彻落实《重庆市节约能源条例》等法规,严格执行《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重庆市区域节能评价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五是完善经济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大节能减排支持力度。用好地方财政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强化对重点行业领域重大工程的资金保障力度。严格执行政府绿色采购政策,逐步扩大绿色产品采购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碳减排支持工具,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发展,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全域碳减排。结合实际抓好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落实。
六是完善市场化机制。争取参与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建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落实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全面推进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化,推动储能、调峰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推行节能低碳环保产品认证。
七是加强统计监测能力建设。贯彻落实与能耗双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相适应的能源统计核算体系。加强排污许可、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数据融合统一。严格执行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和应用。污染源监测覆盖重点排污企业、重点入河排污口、工业园区及移动源。推动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重点排污单位安装在线监控监测设施。
八是壮大节能减排人才队伍。健全节能监察体系,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重点用能单位按要求设置能源管理岗位并配备负责人。加强乡镇基层生态环境监管队伍建设。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推动专业转型升级。加大对政府有关部门及监察执法机构、企业等节能减排工作人员培训力度,通过开展业务培训、比赛竞赛、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业务水平。
下一步,将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评价考核、开展全民行动抓好我区《实施方案》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逐步建立全区系统完善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机制,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部门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继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把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压实减排工作责任。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节能减排公益宣传,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生态环保意识,营造绿色低碳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