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街道 以综合执法改革破题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阅读提要:城东街道地处黔江城市中心区域,面积46平方公里,涵盖5个城市社区和3个城乡接合社区,共划分86个网格,常住人口达10.5万人。近来,面对基层治理中“权责不清、力量分散、效率不足”等难题,街道以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整合执法资源、创新智治模式、深化联动共治,推动“一支队伍管执法”落地见效,为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困局提供了实践样本。
机制重塑
从“多头分散”到“攥指成拳”
过去,城东街道执法工作长期面临“看得见管不着”的尴尬:社区发现违建需层层上报区级部门,流动摊贩整治依赖城管突击检查,安全隐患整改常因职责交叉而拖延……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谢国芹坦言:“群众投诉经常‘兜圈子’,执法效率大打折扣。”
改革从“体系重构”破题。街道将13个区级部门下放的141项执法事项分类整合,形成覆盖应急管理、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执法清单”,彻底厘清权责边界。在此基础上,单独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配备10名持证执法人员,每名队员主攻1-2个专业领域,通过交叉培训、联合办案,执法人员均通过行政执法资格考试,100%取得行政执法资格,实现“一人多专、一岗多能”。
走进执法大队的标准化办公区,功能分区清晰可见:调查询问室配备同步录音设备,档案室实现案件数字化管理,装备室整齐陈列着统一配发的执法记录仪和制式服装。针对高频执法场景,街道创新“教科书式”办案流程——从现场取证到文书送达,每个环节均有操作规范。改革后,违法建设处置周期缩短,群众投诉办结率逐步提升。
数字赋能
从“人海战术”到“智慧治理”
在街道基层智治中心,大屏实时跳动着辖区动态,网格员通过“渝快政”App秒派执法任务……“过去靠‘铁脚板’巡查,现在靠‘大数据’预警。”执法人员介绍,依托“141”基层智治体系,街道将雪亮工程、网格化管理等平台数据贯通,构建起“智能发现—精准派单—快速处置—反馈评估”的执法闭环。
数字化改革更体现在执法全过程。执法人员手持移动终端,可现场完成信息录入等操作。“育才小学门前这条路以前到处都是小吃摊、水果摊,人车混行拥堵不堪,通过我们对校园周边环境展开常态化整治,目前这条路已经畅通无阻。”执法人员谭林告诉记者,“这多亏了数字化执法,我们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全部流程。执法队伍就有了章程,执法效果就会更好,治理能力就提上来了。”
目前,城东街道执法大队通过开展日常巡查和各类专项行动,已累计下达《责令停止(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800余份,查处投诉220余件,利用“掌上执法”行政处罚226人,处罚金额2.4万余元,“执法+监督”活跃度达100%。
多元共治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执法”
据介绍,由该街道执法大队牵头,派出所、市场监管、环保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检查组,每月都会对重点区域开展“综合查一次”。在南海城社区商圈,检查组3小时内完成消防通道、食品安全、垃圾分类等8项检查。
商户老板陈建军感慨:“以前不同部门轮番来查,现在一次‘全面体检’,省心又省时。”这种“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的组团执法模式,使重复检查减少60%,商户合规经营率显著提升。
普法宣传同样注重“精准滴灌”。利用赶集日、群众接待日等,深入实施普法宣传“五进”活动。针对辖区两轮车驾驶员、中小学生、老年群众等法治宣传的重点群体,积极开展上门普法活动,通过播放视频、讲解案例、发放传单等形式,向辖区群众普及道路交通、消防、反诈、禁毒等方面法律知识,不断提升辖区群众的法治意识。累计发放宣传手册2万余份,覆盖群众7万余人。
执法的温度体现在细节里。谢国芹分享了一个案例:查处占道经营的菜农时,我们坚持依法处置的同时,也会去实际了解他们的困难,给予他们帮助,并非所谓的暴力执法。之前石城路的人行道上有一位姓杨的老人总是不听劝阻,最后按照相关规定罚了200元后,他天天去街道办事处上访。后来我了解到他长期要养两个孙子,家里确实困难,就联系他们社区的干部年底对他进行了困难帮扶。如今虽然他依然会在外面挑菜卖,但每次我们去了都会主动配合我们执法人员,把菜担子挑到合适的地方卖菜。
从权责交叉到清单明责,从传统巡查到智慧监管,从单一执法到多元共治,城东街道的综合执法改革实践,既破解了“小马拉大车”的治理困局,更探索出一条“高效能治理”与“高品质服务”并重的基层善治之路。随着141项执法事项在街道层面深入推进,一套具有辨识度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方案正逐步成型,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改革范本。(记者 田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