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区基本情况
实验区基本情况
一、实验区名称
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黔江,夏属于梁州之域。商周为巴国“蛮夷之地”。秦属巴郡、黔中郡。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改属涪陵县。东汉建安六年(201),析涪陵县置涪陵、永宁、丹兴、汉葭四县。丹兴县治设于今黔江城,此为黔江区境内置县之始。太康元年,丹兴县废,划入涪陵、汉夏二县。永嘉之乱后,“没于蛮僚”。北周保定四年(564),复置丹兴县。隋开皇五年(585),丹兴县改名石城县。唐天宝元年(742),原石城县改为黔江县,黔江之名由此而始,沿用至今。
元朝时,黔江大部分区域为土著豪族占据,周边土司不断对县境蚕食,所辖政区面积渐小。至清朝后,已变得人少地窄,全县只有2里21乡。民国时期,多次进行政区调整。彭水“插入”黔江境内的召南乡(白石)和黔江“飞入”彭水的三义乡相换。“川鄂各半”的大路坝全由湖北咸丰县管辖。
黔江区南部的阿蓬江、金洞、马喇、濯水、水市、鹅池、石家、新华、太极等乡镇在1952年以前属酉阳辖地(原酉阳北部14乡)。这一区域在夏商周时期俱属“蛮夷之地”。战国时属于楚国。秦朝时属黔中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在荆州始建武陵郡酉阳县。唐朝末年,黄巢之乱,酉阳蛮叛,驸马冉仁才征伐有功,留守酉阳其地。宋绍兴元年(1131),置酉阳羁縻州,以夷制夷,随后置酉阳州,元朝承袭。延祐元年(1314),改酉阳州为酉阳宣慰司。这一区域历经600余年土司统治。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酉阳“改土归流”后,这一区域属酉阳直隶州。1952年,这一区域从酉阳划入黔江县。之后历经多次区划调整和更名,但辖区整体未有变化。
1983年,黔江县更名为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8年设立四川省黔江地区,1997年设立重庆市黔江开发区,2000年设立重庆市黔江区。
二、总体规划通过时间
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4年8月获批设立,涉及区域包括重庆市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实验区设立以来,我市及相关区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2018年4月,《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获文化部评审通过,标志着该保护区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
三、实验区总面积
此规划范围为黔江区行政辖区,共计2402平方千米。
四、行政区划范围
黔江区所辖“6街6乡18镇”30个乡级行政单元。其中,有城东、城南、城西、舟白、正阳、冯家6街道,有蓬东、杉岭、水田、白土、金洞、新华6乡,有中塘、小南海、邻鄂、阿蓬江、石会、白石、黑溪、黄溪、黎水、金溪、马喇、濯水、石家、鹅池、沙坝、太极、五里、水市18镇。
五、人口总量
2020年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区48.73万常住人口,其中土家族26.85万人,苗族7.4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51%。
六、民族构成
黔江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家族、苗族是两大主体少数民族,此外还散居着布依族、侗族等24个少数民族。1983年,设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居民的民族成分得以查证和确认。
(一)土家族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聚居区还保留着部分土家语发音习惯。
大部分土家族居住在武陵山区。黔江区境内的土家族主要散居于东南部地区,即阿蓬江、金洞、濯水、马喇、水市、五里、石家、鹅池、新华、太极、冯家、中塘、小南海等乡镇。黔江土家族人一部分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另一部分是外来人员在此长期生活融入了土家族这个共同体。商朝末年,巴人参加了武王伐纣,因功封为巴子国。春秋战国时期,巴人与楚国时战时和,双方交往密切,文化相互渗透。公元前316年,巴国被秦国所灭,巴人不断向武陵山区迁徙。至宋代,这一带土家先民被冠以土兵、土人、土丁等名称,这些称呼的出现,标志着土家族这一民族共同体的初步形成。元明清三朝,中央王朝在“蛮夷之地”普遍实行土司制度,规定“蛮不出境,汉不入峒”,使居住在渝东南的“土人”基本上稳定下来。“改土归流”后,汉族大量迁入,于是出现了土家、客家之分。为了区别外地迁入的人群与本地人,“土家”一词开始出现,当地人自称“土家”(土家语:毕兹卡),称外地迁来的汉人为“客家”(土家语:帕卡),称苗族为“苗家”(土家语:辟卡)。1956年,国家正式确认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不断迁徙的民族,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中南的8省区市,其中贵州最多,在重庆主要分布在东南各区县。
黔江区境内苗族以龚、胡、秦、向等姓为主,分布在沙坝、石会、太极、小南海、白土、中塘等乡镇。黔江苗族人是古代三苗后裔。约在五千年前,九黎部落联盟被炎黄部落联盟打败后,部分成员成为南方苗族先民。尧舜时代,九黎后裔形成强大的三苗部落联盟。西周王朝数次对部落进行征伐。部分苗民迁入武陵山区,成为黔江苗族先民。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苗语方言区。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黔江的苗族语言多为湘西方言的东部土语,现已基本汉化。苗族支系众多,按其服饰的色彩分为红苗、花苗、青苗、白苗等;按其居住地分为东苗、西苗、平伐苗、八番苗、清江苗等;按汉化程度分为生苗、熟苗等。黔江苗族支系为湘西黔东支系,属红苗支系,自称“果熊”。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繁多,可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七、脱贫县(村)数量及脱贫户数量
截至2024年4月,全区共计涉及脱贫乡镇24个,贫困村65个,脱贫户11565户,脱贫人数44036人,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乡镇名称 |
贫困村数 |
2015年脱贫 |
2016年脱贫 |
24 |
65 |
30 |
35 |
阿蓬江镇 |
1 |
柒坨村 |
|
白石乡 |
3 |
天河村 |
玉岩村 |
鞍山村 | |||
白土乡 |
2 |
安堡村 |
凉洞村 |
鹅池镇 |
3 |
社溪村 |
南溪村 |
鹅池居委 | |||
黑溪镇 |
4 |
改革村 |
光明村 |
胜地居委 |
互助村 | ||
黄溪镇 |
4 |
黄桥居委 |
塘河村 |
共林村 | |||
茶山村 | |||
金洞乡 |
2 |
早化村 |
杨家居委 |
金溪镇 |
6 |
清水村 |
平溪村 |
长春村 |
桃坪村 | ||
金溪居委 |
山坳村 | ||
黎水镇 |
4 |
竹园村 |
黄泥村 |
黎水村 |
华阳居委 | ||
邻鄂镇 |
2 |
松林村 |
邻鄂村 |
马喇镇 |
3 |
杉树村 |
印合村 |
高炉村 | |||
蓬东乡 |
2 |
蓬勃居委 |
|
麻田村 |
| ||
沙坝乡 |
2 |
石桥村 |
木良村 |
杉岭乡 |
3 |
林峰居委 |
杉岭居委 |
苦竹村 | |||
石会镇 |
2 |
工农村 |
青山村 |
石家镇 |
3 |
关口村 |
渗坝村 |
清塘村 |
| ||
水市乡 |
3 |
|
关里村 |
|
杨柳村 | ||
|
新安村 | ||
水田乡 |
1 |
石郎村 |
|
太极乡 |
4 |
太极居委 |
李子村 |
太河村 |
石槽村 | ||
五里乡 |
3 |
甘溪村 |
西洋村 |
五里居委 | |||
小南海镇 |
2 |
新建村 |
小南海村 |
新华乡 |
3 |
艾子村 |
中安村 |
新华村 | |||
中塘乡 |
2 |
兴泉居委 |
迎新村 |
濯水镇 |
1 |
双龙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