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绿化产业发展两翼齐飞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
“十三五”以来,全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和林业产业发展。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脱贫攻坚等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
——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建设山清水秀美丽黔江
“十三五”以来,全区大力推进国土绿化、重点水土流失区域治理、石漠化治理重点工程,建设特色经果林、木本油料林、速生丰产林等基地建设,着力构造三大生态屏障,累计完成义务植树642万株,参加人次达160.8万人次。投入资金44333.96万元,完成国土绿化66.68万亩,其中:新一轮退耕还林23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5.2万亩;其他工程38.48万亩。在其他造林中,中央财政补贴造林2.73万亩、中幼林抚育14万亩、荒山造林2.7万亩、长防林0.2万亩、本木油料林0.35万亩、疏林地及未成林培育6.7万亩、农村“四旁”植树1.3万亩、农田林网特色经济林新造和改造10万亩、特灌林0.5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5%以上,成功创建了“中国森林氧吧”、“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区”品牌。
——发展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初显规模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规模化营造林将明显改善我区生态环境,增强我区生态产业服务能力,丰富和繁荣林业生态文化,不断夯实生态城区建设支撑保障能力,推进“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五大行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业和林业产业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多效益三赢。
我区利用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特色经果林、木本油料林以及速生丰产林建设,林农得到可观的经济收入,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退耕还林:2014年起,黔江区开始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至2019年,市上累计下达我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计划20万亩,已到位资金22750万元,其中:造林种苗费7150万元,退耕农户获得政策直补资金15600万元。
蚕桑产业:全区蚕桑基地乡镇23个,建有标准桑园8.3万亩,小蚕共育室295个,室外养蚕大棚逾2.5万个,蚕农综合收入超2亿元,桑园规模、蚕茧产量、质量连续10年全市第一。2021年,全区新栽植“强桑1号”桑园1.0万亩。目前,蚕桑全产业链基本形成,全区有区蚕业有限公司和重庆海通丝绸有限公司2家蚕桑龙头企业,丝绸工业企业5家、丝绸博物馆1家,新发展生物加工企业、合作社9家,围绕年产16万吨桑叶、8万吨桑枝、5万吨蚕沙、300吨蚕蛹等绿色生物资源,开发桑叶面、桑叶茶、桑枝生物质颗粒燃料、桑枝食(药)用菌等特色产品,实现了附属物循环利用。
油茶产业:全区现有油茶约3.2万亩,已投产3660亩、未投产面积2.81万亩,今春计划发展7326亩。油茶主要分布在中塘镇、五里乡、黑溪镇、杉岭乡、城西街道、马喇镇等16个乡镇街道;全区发展油茶产业的种植大户1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3个、农业企业12个;2020年产油茶鲜果达4500吨,产值达1890万元。
中药材基地:中药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全区现有以三木药材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1.3万亩,主要品种有黄柏、青蒿、银杏等品种,其中黄柏0.73万亩、青蒿0.5万亩、银杏0.07亩。主要分布在新华、金洞、小南海、冯家、黑溪、黄溪、阿蓬江、石家等10个乡镇街道。
茶叶基地:产业萌芽新生,全区现有茶叶种植面积3390亩,主要分布在阿蓬江镇、石会镇、中塘镇等5个乡镇,少部分已开始投产。
原料林基地: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以来,各乡镇大力发展以三代杉、本地杉为主的原料林基地,截至目前,在金溪镇、石会镇、白石镇、黄溪镇、黎水镇、杉岭乡、水市乡等乡镇发展杉木原料林基地4万余亩。目前杉木长势良好,金溪镇种植杉木平均胸径达4cm,平均高5m,杉木长成后,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木材原料。
生态苗木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重庆紫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石会镇工农社区香山寺苗圃基地培育红豆杉苗木以及黔江区保障性苗圃基地建设,全区生态苗木育苗面积近5000亩,年产红豆杉、桢楠、桑树、杉木等珍稀、速生生态苗木3000万株,产值4000万元。
——生态银行效益可佳
规模化营造林将有效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生态功能,可以提高森林生态质量,改善大气环境与水环境,保护地表与地下水资源,调节小气候,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等,每年生态效益总值能达17.2387亿元。
提高森林覆盖率:“十三五”期间,提升森林数量48.9556万亩,通过经营管理郁闭成林后,可提高黔江区森林覆盖率13.5个百分点。
固碳释氧: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要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据统计,在树木生长旺季,每平方米森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6千克,释放氧气1.2千克,1公顷森林一年平均生产12吨氧气,吸收二氧化碳16吨。项目建成后,新增森林48.9556万亩,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522193吨、释放氧气391644吨,按二氧化碳320元/吨、氧气400元/吨计算,每年固碳释氧效益为32375万元。
涵养水源:按每公顷森林涵养水源量3941.2立方米,涵养水源价值4.18万元/公顷计算,项目建成后,新增森林48.9556万亩,可涵养水源量12862万立方米,涵养水源价值136422万元。
保持水土:按每公顷森林固土量29.9千克、固土价值0.11万元计算,项目建成后,新增森林48.9556万亩,可固土975848千克、固土保土效益3590万元。
减弱噪音:现代城市工厂林立,建筑工地比比皆是,生产过程中震动、摩擦、撞击产生的噪声,汽车等轰鸣尖叫产生的噪声,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危害人们的健康。树木的林冠层对噪声有很强的吸收和消声作用,大大减弱噪声的强度。
净化大气、调节气候:森林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可以存储水分,可以吸收各种较低浓度的有毒气体,较低浓度的粉尘,净化污染的环境。此外,当地面被森林覆盖时,可以抵挡太阳的暴晒,森林的蒸腾作用,可以吸收周围的热量,调节周边小气候。
社会效益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乡村振兴:黔江区“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耕地现状和喀斯特地貌的土地性质,规模化营造林可充分利用和改善黔江山区瘠薄土壤,变资源劣势为产业优势,融合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林产品供给、生态文化服务,同时拓展林下经济,这都能够给周边老百姓提供大量稳定就业岗位,长期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助推乡村振兴。例:蚕桑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全区现有1万余户、4.3万余人的承包耕地用于栽桑,带动1.2万余人从事蚕业生产。栽桑养蚕已成为70%的贫困村、10%的建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增收的主要产业和主要增收的来源之一。市委陈敏尔书记在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蚕桑基地考察时指出:产业选得准,扶贫带动大,生态效益优,继续发展好。
改善人居环境,突显社会生态文明:优质森林资源,林相的季节色彩变化,美化了城乡环境,促进森林旅游、观光、休闲、康养等产业发展,建成绿色、优美、宜人的人居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新面貌。2020年,我区成功申报了“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区”。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申报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5-6家,申报森林康养人家20个,森林康养步道30公里,培育森林康养品牌20个,森林康养业产值实现5亿元。同时,优秀森林文化的传播,将充分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发挥黔江区现有林地面积240万亩的优势,积极推动林业碳汇资源开发,走绿色精准扶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碳汇项目开发成功后,每年可增加黔江财政收入近2000万元,增加林农收近4000万元。林农增收、政府增财、促进就业的多赢局面,唤醒人们爱护森林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实现生态兴则经济旺,文明兴。
减轻自然灾害损失:规模化营造林可以蓄水保土、改良土壤、防止土壤石化,还可以改变森林小范围的流域产流和汇流过程及方式,起到调节地表径流,减轻洪涝灾害给工农业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